|
俄羅斯戰略導彈列車
前不久,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接受俄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必須擁有現代化核力量,俄今年以來在更新核力量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說,俄軍方目前已經完成移動式『白楊—M』導彈系統的發射試驗,並且已開始『圓錘』導彈系統的飛行試驗,裝備『圓錘』導彈的第一艘新式核潛艇也即將制造完畢。
伊萬諾夫提到的『白楊—M』和『圓錘』導彈早已不是什麼新聞,然而,他的這次談話中有兩個細節是不容忽視的——其一,他在訪談中釋放了一個最新信息:俄羅斯將部署有效的空中和太空防御體系。其二,他在講話中並未忘記提醒人們注意『俄美兩國1993年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已被廢除』的事實。
在提及太空防御問題時,伊萬諾夫強調:『如果沒有這一體系做保障,俄羅斯就永遠不會有安全感。』但這是否意味著俄羅斯已下定決心在導彈防御系統上與美國一爭高下呢?從目前俄羅斯的綜合實力等因素分析,簡單地認定俄美將展開太空武器競賽還為時尚早。倒是他提醒人們注意的保持俄美戰略平衡相關條約遭廢止的事實,有著十分強烈的針對性。其弦外之音是為了告訴世人,俄羅斯在戰略核武器甚至太空防御系統方面的孜孜以求,肇因實際上全在美國。
2002年6月13日,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導條約,一意孤行研制導彈防御系統。與此同時,美國一直將新型低當量核武器作為未來研發的主要方向。2005年,美國政府提出新計劃,要求在今後2個財年撥款2250萬美元發展『堅實型鑽地核彈』,並在今後5年撥款9700萬美元研制低當量核武器。今年9月11日,媒體又披露美國已擬就新版《聯合核作戰條令》草案,在核武器使用原則和程序方面與以前版本相比,最大的突破是它允許戰場指揮官在獲得總統授權的情況下,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或恐怖主義分子集團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同時還允許使用核武器先發制人地摧毀敵人的核生化武器庫。此舉極大地降低了核門檻,並在理論上增加了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氣勢,俄羅斯當然不會坐視不顧。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對其核戰略進行了幾次重大調整,從『不首先使用』、『不承諾不首先使用』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先發制人』核打擊戰略。在美國退出反導條約的第二天,也就是2002年6月14日,俄羅斯正式宣布退出《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表明以己之利矛破彼之堅盾的思路,從未停止過發展自己的核遏制力量。伊萬諾夫日前講話中提到的『圓錘』導彈系統,就是俄羅斯即將列裝的最新核導彈系統。這種導彈由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設計,配備固體燃料發動機,最多可以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射程將不低於8000公裡。『圓錘』導彈系統將裝備在俄羅斯最先進的核潛艇上,具有比『白楊—M』導彈更強大的攻擊與突防能力。用伊萬諾夫今年2月13日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的說法,『這將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獨一無二的導彈系統』。
俄羅斯與美國在核戰略上針鋒相對,目的在於鞏固核武器作為保障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堅強支柱的作用,在北約步步向俄周邊推進的情況下,保持自身的大國地位。俄羅斯一方面堅持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理論,另一方面不斷改進提高自身的核遏制力量,特別是多次舉行諸如2004年2月大規模核戰爭演習等演練,都是俄羅斯對美國調整核戰略特別是核武器使用原則的必然反應。正如有的觀察家指出的那樣,俄羅斯的核潛力是美國在全球無所顧忌地推行單邊主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如果主動削減核力量或放棄核力量,俄羅斯就會失去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它在世界舞臺上的聲音將變得蒼白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