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6日在長沙召開的全國考古工作彙報會上表示,今後兩年,南水北調、三峽等大型建設工程中的文物搶救將是中國考古工作的重點,而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文物搶救是重中之重。
在中國考古界兩年一度最重要的工作會議上,張柏說,經過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前期工作滯後的局面正逐步得到解決。截止目前,先期開展的考古項目進展順利,河北唐縣北放水、河南滎陽薛村、鶴壁劉莊、湖北鄖縣等遺址都獲得了重要發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對新華社記者說,鶴壁劉莊遺址發現了距今6、7千年前仰韶時代的遺址,確定了墓葬近50座,已發現陶器、禮器、動物等隨葬品100多件。他說,在滎陽薛村遺址,目前已經清理出陶窯7座,墓葬120餘座,房基5處,灰坑120多個,水井6眼,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出土文物數量較多,爲研究該地區的古代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張柏說,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各省文物部門目前已完成了分省的文物保護專題報告。國家文物局會同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成立了文物保護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和解決有關問題。東、中線文物保護專題報告已經彙總完畢,正在履行審查批准程序。爲有效緩解文物保護與工程建設工期的矛盾,各省已啓動部分文物保護項目。日前,國家發改委已批准了南水北調控制性文物保護項目的年度概算。南水北調工程文物搶救已全面拉開序幕。
張柏說,不應將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簡單地看作是配合基本建設的從屬行爲,做好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不僅對於搶救保護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確保基本建設的順利實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是現代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他說,大型基本建設項目中的考古工作大多是一次性的,要正確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關係,要加強大型基本建設中考古工作的計劃性、科學性和主動性,使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搶救和妥善保護。
據統計,中國每年批准的考古發掘項目中約80%屬於與基本建設有關的項目。5年來,考古工作者圓滿完成了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寶蘭鐵路複線等大中型工程的考古工作。
目前,由全國100多家專業單位參加的三峽工程考古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通過三峽工程的考古工作,三峽地區的古代文化面貌已經較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對於進一步認識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南水北調工程已經開工,留給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時間已極爲有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