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訪問了重要的周邊國家馬來西亞之後,於其首都吉隆坡出席了被輿論盛讚爲邁向東亞共同體“關鍵一步”的首屆東亞首腦會議。
《瞭望》週刊刊載文章稱,雖然這次峯會從提議、籌劃到召開一直被媒體爆炒爲中日兩國“圍繞東亞主導權的激烈爭奪”,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2005年底中國外交的收官之作,清晰地宣示了自己建構“和諧世界”的努力。
作爲“東亞思想庫網絡”協調員單位的外交學院東亞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副院長秦亞青教授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解釋道,中日兩國都清楚,誰爭奪主導權,誰就要給東亞帶來災難,誰就要爲斷送東亞合作負最大的責任。因此,不管一些學者和輿論怎樣議論,政府都始終在杜絕爭奪,這是較明智的做法,也是實際情況。“尤其是中國,雖然是東亞地區強國,但卻一直抱着合作態度,希望通過多邊機制促進雙邊關係的改善。”
“我們就是要尋求一種共贏狀態”,秦亞青一語中的,“這本身就是今年中國外交一個極大的亮點。”“這是中國的外交理念對於整個世界圖像的描述”,秦亞青指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想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基本秩序原則是什麼。
文章說,在12月初外交學院舉辦的2005年國際形勢務虛會上,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門洪華博士認爲,一個發展的大國不僅需要“以功爲己”,更需要世界理想。中國的世界理想古已有之,這就是《禮記》所載之“大同”。作爲一種萬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設計,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
文章指出,現在,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在內的國外主流媒體已經開始頻繁地積極強調中國的世界理想,“中國現在最喜歡的用詞就是‘和諧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擁有不同觀點的國家能夠和平共處。”實際上輿論對“和諧世界”理念的關注已持續數月。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國際社會倡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可以說是2005年中國外交理念的一大建樹”。外交學院楊闖教授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如此評價,“根據冷戰後國際關係的現實,中國提出了國際社會發展目標和願景,‘和諧世界’是對國際關係領域核心問題——國家之間關係的革命性的主張”。
文章援引楊闖分析稱,“和諧世界”的核心內涵,一是國際關係民主化,二是要解決南北關係的發展差距問題。“和諧世界”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肯定聯合國的作用和多邊主義的價值,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衝突;經濟優先,在政治關係中去意識形態化;在國際關係中尋求雙贏,尋求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從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來講,中國主張,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使21世紀真正成爲“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
實際上,早在2004年10月14日,中俄聯合聲明中就已提出“爲建立一個和平、發展、和諧的世界,實現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今年7月1日,胡錦濤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發表了《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確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倡導民主和平等,聯合向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說‘不’,”楊闖認爲,“這反映了中俄兩個大國對當今世界關鍵問題的一致看法和對人類發展前景的相同觀點”。
文章表示,中國國際戰略理念也以“仁”、“禮”、“德”、“和”等傳統思想爲基礎,強調“和爲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強調“和而不同”,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門洪華指出,中國戰略文化的靈魂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禦,而道德主義、非戰思想與現實主義一道構成了中國戰略文化的思想基礎。
秦亞青感慨道,這也使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的“天下”理念中的積極因素,就是追求全球性的關懷和關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