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颳起兩股風:一股是歷史翻案風;一股是“中國威脅”風
日本風在中國化爲兩場雨:一場是4月中國民間抗議日本右翼的怒雨;一場是中國拒絕在各種場合安排中日領導人會晤的冷雨
風雨飄搖的一年
2005年的中日關係可謂風雨飄搖。“風”來自日本,主要有兩股:一股是歷史翻案風,即借二戰結束60週年和日俄戰爭100週年之機,日本政府4月份批准美化侵略歷史的教科書,國會8月份發表刪除侵略表述的《戰後60週年決議》,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第5次參拜靖國神社。另一股是所謂的“中國威脅”風。2月,日美安保會談首次將“臺灣問題”列爲共同戰略目標;4月的日本外交藍皮書和8月的防衛白皮書對“中國威脅”表示“嚴重關注”;10月,日美兩國就軍事一體化問題達成中期協議;12月22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稱,中國加強軍力“正在成爲相當程度的威脅”,這種表述對於日本政府來說還是第一次。至此,2005年的中日關係似乎要在“威脅”聲中落幕了。
日本“風”吹到中國後,化作了兩場“雨”:一場是4月的怒雨,即針對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日本教科書等問題,北京、上海、廣州爆發大規模涉日遊行。另一場是12月的冷雨,即鑑於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頑固態度,在東亞峯會上,中國拒絕在各種場合安排中日領導人會晤。
可以說,在風吹雨打之下,目前的中日關係主要呈現出四個特點:高層接觸停滯;經貿合作下滑;戰略協調減少;對立意識增強。高層接觸除4月份中日首腦在亞非峯會上有一次會談外,兩國總理、副總理、外長級會談機制皆陷於停滯。經貿合作方面,政冷引發經冷的現象十分突出。據日方統計,2001年以來日本對華出口年均增長20%以上,2005年1月至8月同比只增長了3.2%。在中國的外貿總額中,對日貿易的比重不斷下降。2004年日本已從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降至第三位,估計今年這種下滑趨勢將難有好轉。戰略協調方面,中日有關東海問題的爭端雖幾經談判,但始終難有進展。與此同時,無論是俄輸油管道的走向,還是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問題,日本都不斷攪局,拒絕戰略協調。在國民情感層面,狀況也令人擔憂。12月,日本《讀賣新聞》和美國蓋洛普公司聯合進行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有73%的日本人認爲日中關係“糟糕”,這一比例創歷史新高。
“十大新聞”中尚存一絲暖意
對於2005年的中日關係,日本媒體有自己的解讀。12月20日,日本共同社中文網評出日中關係十大新聞。據記者瞭解,這在日本媒體中還是第一次。在這十大新聞中有6條是負面的,4條是正面的。負面新聞包括:4月,針對日本“爭常”、日本歷史教科書等問題,中國北京、上海等城市發生大規模遊行;10月17日,小泉第5次參拜靖國神社,日中首腦在第三國的會談也進入中止狀態;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批准了帝國石油公司試開採東海油氣田的申請,中國也加快了東海油氣田的開採進程。兩國政府進行了數次磋商,仍無結果;2月和10月,日美兩國舉行安保磋商委員會會議,全面加強軍事一體化;遺棄化學武器處理等歷史遺留問題進展緩慢,中國戰爭受害者提出的訴訟相繼敗訴;日本計劃2008年停止對華日元貸款。正面新聞依次爲:日中兩國民間交流擴大,兩國就針對中國的團體旅遊簽證發放範圍擴大到中國全境一事達成一致,日本訪華人數、中國旅日人數、中國留日人數都在增長;日本財務省1月底公佈,日中貿易額首次超過日美;遣唐使墓誌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中國颳起福原愛(日本乒乓球運動員。她參加了中國的乒乓球聯賽)旋風。
解讀十大新聞不難發現,一些老問題出現了新變化。如臺灣問題因被納入日美“共同戰略目標”而變得更加複雜;靖國神社問題也因小泉第5次參拜上升爲“日本首相是否都要年年參拜”的新問題。反觀正面新聞,兩國政府間一件也沒有。民間交流和中日貿易雖然值得肯定,但是統計數據都集中在上半年,有去年“政冷經熱”延續至今年的因素,2005年全年的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日本遣唐使墓誌和福原愛在往年也許擠不進排行榜,今年卻充分反映出兩國文化交流在不斷前進。
今年,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不斷在變
日本民衆今年對中國的印象經歷了幾次波折。第一次發生在4月,中國爆發涉日遊行後,日本媒體大多進行了片面報道,鏡頭集中在遊行人羣的過激行爲上,很少分析事件背景。許多日本國民對中國人的舉動極不理解,輿論調查顯示,有6成日本人認爲這是中國方面的問題。不過,雖然當時日本右翼反華活動很猖獗,但日本國民最後還是比較剋制。這次遊行使日本政府受到了很大震動。此前,日方對中日關係的複雜性和危險性認識不足,遊行過後,日本政府體會到了民意對兩國關係的影響。第二次是日本“爭常”受挫後,日本人開始重新認識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他們更加關注中國,對中國的認識也趨於理性,對和中國有關的負面新聞開始有了一些抵抗力。第三次是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兩國國民相互的印象進一步惡化,日本財界和經濟界越來越着急。在中日旋渦中,中日民間友好團體值得一提。4月份,有些一輩子致力於日中友好的日本友人要求退出日中友協,但最終兩國友好團體還是同心協力渡過了難關,日中友協在阻止地方教委採用右翼歷史教科書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今年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因爲中日關係惡化而遇到麻煩,但記者和日本同行最大的困惑就是中日之間缺少和諧、感人的話題,像上世紀80年代的《札幌之夜》那樣的文章見不到了。今年只有文化交流是一個亮點,孔子、中國民族音樂、漢語等中國文化元素在日本逐漸紅火起來。多家大學加強漢語班,報考漢語班的日本學生不斷增多,有日本媒體形容,日中關係正在從“政冷經熱”轉向“政凍經涼文熱”。
中日關係爲何走到這步田地
導致2005年中日關係倒退的因素很多,許多日本媒體分析認爲,深層原因是中國迅速發展使中日兩國在各方面的競爭加劇,舊經驗已經不適應新現實。但中方則認爲兩國交惡責任在日方。正是日本動搖和試圖突破以三個共同文件爲基礎的中日關係,兩國關係才進入寒冬。
首先是歷史問題。這一問題格外突出是因爲日本的國家定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近乎根本的轉變。日本對修改憲法的執著、對武士道文化的珍視、乃至對象徵性天皇的實用取向,都顯現出今天“大國化”、“普通國家化”的日本仍在做“帝祚永延”的美夢,歷史認識問題已不僅僅關乎過去,而是直接關係到亞洲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其次是日本的內政問題。小泉9月率自民黨在衆議院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成立強硬內閣,使得高官個人性格的偶然性因素與大勢發展的必然性因素產生聯動。目前,以小泉爲首的森(喜朗)派在自民黨內一派獨大,昔日主張日中友好的派系,在森派打壓下基本上大勢已去。由於內政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外交,所以在當今日本的政治格局中幾乎看不到推動兩國關係的意願和兩國關係解凍的趨勢。
第三是日本對外部環境出現了誤判。這導致日本在其最重視的日中美和日中韓兩個三角關係中,能動性日趨下降,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日中美的大三角中,雖然現階段美日關係仍高於美中關係,但長遠來看,中國纔是美在東亞的戰略核心和全球的戰略重點,美國希望與中國一起建立和維護國際秩序,而這種“全球性”的角色是日本無法扮演的。12月,中美第二次戰略對話之際,日本表現得有些不自信。對於佐利克陪同戴秉國前往參觀羅斯福故居之舉,日本《產經新聞》驚呼:美中彷彿再現同盟,日本不可高枕無憂。在日中韓的小三角中,日本以離間中韓爲調整三者關係的基本手段。但其忽視了中韓難被分化的兩點最基本的現實,一是兩國在歷史上的遭遇和對歷史問題的態度十分接近;二是在現實中,中韓都堅持立足亞洲的方針,步調趨於一致,這不但贏得了東亞各國的尊重,也使日本明顯處於二對一、多對一的尷尬局勢中。
2006年的中日關係陰晴難測
2006年可預見的會刺激中日關係的事件可能不多,但可以確定,小泉不會放棄參拜靖國神社,他的接班人可能也不會放棄。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少資深外交家建言,必須加強兩國政黨、經濟界以及國民之間的交流,保持冷靜,維持和修補日中關係,等待契機改善兩國政府間的關係。只有這樣,明年的中日關係纔有可能撥雲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