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間,本市文化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市委八屆八次、九次全會的部署,按照“站在新起點,再創新優勢,實現新跨越”的總要求,全力推進“文化天津、和諧社會”的建設,到2010年,圍繞城市發展總體目標,“文化天津,和諧社會”的文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創新體系。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日益顯現,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初步建立,文化產業基地基本形成,市民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顯著提高。
公共文化建設明顯加強,文化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相匹配,結構合理、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創建全國和市級先進文化區縣爲抓手,以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爲重點,大力推進濱海新區文化建設和農村文化的建設,切實加強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建設。
藝術創作和演出更加繁榮,優勢門類每年要有精品力作問世並在全國產生影響,以繁榮活躍的文藝演出,帶動精神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文化藝術創新的增強,形成精神產品天津造的品牌優勢。“十一五”期間,推出8至10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優秀劇(節)目,力爭2至3部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文化部“文華獎”、“羣星獎”和中國藝術節等全國主要文藝獎項上取得好成績。
文化設施建設全國領先,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特色鮮明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基本完成區域性文化設施的佈局和建設,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絡,人均擁有文化設施面積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十一五”期間,新建中華劇院、大天津雜技馬戲城、民間藝術和文物展示交流中心、少兒文化藝術中心、曹禺大劇院、天津音樂廳、天津美術館、音樂舞蹈中心和濱湖劇院重建等項目。區縣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文化館、圖書館和藝術中心等文化載體。
文化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文藝演出、文物藝術品交易、動漫、影視音像、舞臺技術工程、藝術培訓等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優勢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有較大增長。充分利用我市名演出團體多、名劇(節)目多、名藝術家多的資源優勢,培育華夏神韻———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相約環渤海———中外經典作品交響樂演出、都市浪漫夜———世界著名芭蕾舞團精品展演、藍色夢幻———時尚音樂潮等重點演出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