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先生的機動車保險下月到期,一個月來,他先後接到了200多個“推銷保險”的電話,飽受騷擾之苦。其實,生活中,有申先生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個人信息泄露正日益嚴重地妨礙着公衆的正常生活。
一月接200個車險電話
據申先生介紹,他的車還有一個月車險到期,可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簡直把他的手機都打爆了。“我們公司保費優惠30%,給你報個價好嗎?”“我們公司贈送車輛剮蹭險,能不能談談?”一個多月裏,他大約接了200多個電話,這還不包括大量的推銷保險的短信。
“你們怎麼知道我的手機號?”申先生不堪受擾,反過來問業務員,得到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保險公司有專門的信息科,負責收集車主電話;有的說是車輛經銷商提供的;還有的竟然說是從車管所“扒”過來的。“總之,你買了車後,你的手機號就成了公用信息了。”一位業務員表示。
信息泄露存在“黑色”交易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人們買車、買房、買保險,辦理各種會員卡、優惠卡、銀行卡,或者去醫院看病時,往往會被要求填寫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儘管這些資料並不是向社會公開,但很難保證不被一些受利益驅動的人所利用。
有知情人告訴記者,他們所掌握的“客戶資料”都是要支付一定“費用”的。在許多行業裏,都有一些專門收購和買賣個人信息的“生意人”,一條信息費用根據來源渠道、用途不同,價格從幾角錢到幾元錢不等。這種“黑色”交易,讓公衆信息泄露防不勝防。
·律師說法·
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程序正在積極推進
蘭臺律師事務所姚曉敏律師表示,個人信息泄露已成一大公害,但目前無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找不到侵權主體,也就是不知道是在哪個環節泄露出去的。”
“由於很難找到證據證明是哪個環節泄露了用戶的私人信息,因此無法從法律上追究侵權者的責任。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現有的法律是很無奈的。”
姚律師說,個人信息作爲隱私權的一部分,是公民人格權的一個方面,出賣他人資料和電話都是侵犯他人隱私權的違法行爲。針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規的缺失,國務院有關部門啓動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程序,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據悉,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成立課題組起草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中,個人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醫藥檔案、職業情況等等,都在保護範圍之內。不論是名片店私自留底名片、單位亂扔應聘者的簡歷,還是醫院管理不善導致病人病歷泄露等,都屬違法,將被追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或是刑事責任。
·新聞調查·
9000萬人信息泄漏
只要輸入你想搜索的人的名字,用鼠標輕擊“搜索”二字,再經過手機短信付費等手段,就很可能會查到這個人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家庭及工作地址、MSN、QQ等聯繫方式,甚至可能有婚姻狀況、犯罪記錄、銀行借貸記錄、個人財產記錄等個人信息。
有媒體報道,一家網站叫賣9000萬個人詳細資料,只需花一元錢即可隨意查詢,資料的內容很多,與“中國同學錄”上的資料相同。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從跡象上看,這個名爲Ucl**的網站裏大多數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第一大同學門戶網站“中國同學錄”。而“中國同學錄”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原來對此事並不知情,這些個人資料都是被非法竊取的,並稱有可能將對此提起法律訴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