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特別關注:六省、直轄市領導談自主創新
爲建設創新型安徽夯實基礎
中共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
立足科教資源優勢,發揚敢爲人先的創新文化傳統,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堅持“雙輪驅動”,營造良好環境,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安徽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立足科教資源優勢,發揚敢爲人先的創新文化傳統,強化企業主體,構築創新載體,完善創新機制,優化創新環境。把着力點放在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上,努力建設創新型安徽,推進跨越式發展。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以觀念創新爲前提,以體制機制創新爲基礎,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把科技和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我們大力實施“創新推動”戰略,牢牢把握重點產業競爭技術的主導權和主動權,攻克一批技術難題,掌握一批覈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品牌,帶動一批產業發展。始終把科技園區作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合肥高新區、蕪湖高新區、銅陵電子材料產業基地、安慶民營科技園區等科技園區建設,使之成爲地方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隨着這些園區和基地的發展,“十一五”末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是“九五”末的3.3倍。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爲建設創新型安徽夯實發展基礎。我們圍繞汽車、工程機械、電子信息、農產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家用電器等優勢產業領域,依託具有較強研究開發和技術輻射能力的大企業,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關力量,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了15個國家級、23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一批創新型企業發展迅速,異軍突起,成爲自主創新的典型。奇瑞公司成功開發出一系列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轎車和第一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發動機。豐原集團運用“玉米粉直接發酵生產檸檬酸”專利技術,有機酸、氨基酸、酒精、酵母等系列產品生產能力位居國內第一。科大訊飛公司研發的智能語音合成核心技術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堅持“雙輪驅動”,爲建設創新型安徽注入新的動力。我們十分注重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良性互動,一方面以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爲重點,加快構建全省區域創新體系,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創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改革方向,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各種所有制單位以及科技人員建立多層次的中介服務機構,重點建設技術市場、產權交易、信息諮詢、技術經紀、成果交易、科技評估、風險投資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範科技中介服務市場秩序,引導各類中介機構健康發展。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連續5年成功舉辦了“中國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與資本對接會”,有效促進了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營造良好環境,爲建設創新型安徽提供必要保障。我們積極營造創新氛圍,大力弘揚“敢於冒險、勇於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的創新文化。針對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加大財政對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包括科技資源共享、促進企業研發、人才激勵、公共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等政策支撐體系。
軍民結合推動自主創新
中共重慶市委書記汪洋
緊緊抓住“軍轉民”和“軍民結合”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軍工企業產業、技術和人才“三大溢出效應”,通過建立“軍民結合”的創新體制,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軍民兩個領域的雙向交流
重慶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匯聚了一大批軍工企業、軍事院校和科研院所。全市大約有1/3的工業總產值來源於軍轉民企業,1/3的科技資源分佈在軍口領域。重慶緊緊抓住“軍轉民”和“軍民結合”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軍工企業產業溢出、技術溢出和人才溢出“三大溢出效應”,通過“軍民結合”提高了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提升了科技資源整合能力。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有計劃地推進軍地科技平臺互爲補充、相互結合,初步形成了以軍地科技資源共享爲核心,依託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的新型科技創新平臺。使軍地雙方科技創新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突破了軍民之間、行業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界限,既改善了科研基礎條件,又促進了區域內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放共享,彌補了公共科技平臺資源的不足和分佈的不合理,有力地推動了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
二是提升了科研隊伍整體實力。通過“軍民結合”,培育形成了一支軍地人才互爲補充、實力較爲雄厚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以第三軍醫大學、後勤工程學院等軍事院校爲基地培養了大批軍地兩用人才,發揮地方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優勢,爲軍轉民企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時,依託混合動力汽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等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和建設,創傷燒傷複合傷、鎂合金等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形成彙集軍地雙方科技領軍人物的一批創新團隊,帶動了地方科研隊伍整體實力的提升。目前,全市科技人員達80餘萬人,直接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技人員6.5萬人。在創新人才隊伍中,軍工系統科技人員逾兩萬人。
三是提升了科技創新綜合水平。由於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長期堅持“軍民結合”方針,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從2001年全國第十七位躍升爲2004年第十一位,位居西部第二。技術市場成交額連續位居西部第一,部分領域創新水平已躋身國內外先進行列。在原始創新方面,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超聲聚焦刀;“嚴重創傷救治與損傷組織修復”、“預防煤礦瓦斯動力災害”、“家蠶主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與分子改良”3個項目進入國家“973”計劃;光機電、生物製藥技術、燃氣汽車、部分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水平已處於國內先進行列。在科技投入產出方面,發表的論文數及獲得的專利數之和與R&D經費的比率位居全國第一;政府科技投入產出比爲1∶5.6,位居全國前列。在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實現鎂合金汽車單車用量、鎂合金零部件組裝摩托車數量兩項指標全國第一,鎂合金產業正逐步發展成爲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鎂合金研發、生產與應用爲一體的基地;在MEMS領域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MOM膠囊內鏡”,已開始規模化生產並投放市場,率先填補了這一領域的國內空白。
通過建立“軍民結合”的創新體制,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了軍民兩個領域的雙向交流,不僅增強了國防科研生產能力,同時催生了一批新的知名企業和品牌,在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船舶、航天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優勢,爲經濟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在“十一五”期間,重慶將按照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進一步做好軍民兩用科學技術的統籌發展,完善軍民互動的協調機制,把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立足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
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
發揮科技優勢,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深化科教體制改革,以建設創新型陝西爲戰略目標,以自主創新爲主線,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這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召開的一次關係全局、決勝未來的大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學習之後很受教育和啓發。
陝西是一個欠發達省份,但又有後發優勢,而最大的優勢是科技優勢。全省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061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0萬人;普通高等院校72所,民辦高等教育實體55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近百萬人,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我們認真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深化科教體制改革,高新技術、果業、畜牧業、旅遊業、國防科技和能源化工六大特色產業已成爲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柱,關中先進製造業、陝北能源化工業、渭北綠色果品業和陝南現代中藥業等四大產業基地建設勢頭良好,經過“十五”,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欠發達仍然是我們的基本省情,特別是科技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爲我們依靠科技進步、立足自主創新、建設西部經濟強省指明瞭方向。
我們要認真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好這次大會精神,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建設創新型陝西爲戰略目標,以自主創新爲主線,制定陝西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實現又快又好發展、跨越式發展。要立足現有基礎,重點抓好西安、楊凌、寶雞三個國家級高新區、全國唯一的閻良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大學科技園區,整合科教資源,形成整體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重點的同時,從陝西實際出發,把能源、水資源、環保、裝備製造業、果業、畜牧業等領域的創新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兩個輪子。我們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以企業爲主體、以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大學、科研院所、軍工企業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
發揮科技優勢,建設創新型陝西,歸根結底靠人才。我們一定要大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隊伍,特別是要加快培養年輕的科技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使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他們當中的領軍人才有希望成爲世界級的科技大師。
變科技優勢爲競爭優勢
湖北省省長羅清泉
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爲實施科教興鄂戰略突破口,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集成科技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產業;不斷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政策引導,營造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良好環境
湖北是中部的科教資源大省。爲把湖北的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競爭優勢,我省堅持實施科教興鄂和人才強省戰略,大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經濟增長的效益顯著提高。
以高新區爲抓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早在199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爲實施科教興鄂戰略突破口”的戰略決策;省第八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設成我國中部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着重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培育高新技術主導產業。2004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286.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5.8%,初步形成了以武漢爲龍頭,以東湖、襄樊兩個國家級高新區和11個省級高新區(園)爲主要依託的沿江(長江、漢江)高新技術產業帶。
集成科技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產業。“十五”以來,圍繞我省的優勢領域,以形成重大產品和有競爭力的產業爲目標,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實施了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等六大科技專項,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東湖高新區已成爲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研發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研發基地、最大的光通信產品研發基地。區內擁有專利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多家,專利申請量平均每年增長40%。
不斷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以重點設施建設爲突破口,構建知識創新平臺。全省已建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0個;二是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爲載體,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全省已建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2個,生產力促進中心24家;三是以信息網絡爲紐帶,建立科技條件共享平臺。採用共建共享機制,積極推進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整合與提高,重點對科技信息、大型儀器、實驗動物等資源進行整合;四是以培育創新服務中心爲重點,構建社會創業平臺。全省已建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48家,入駐孵化的科技企業1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服務網絡化,已初步形成武漢模式;五是以培育風險投資機制爲核心,構築科技創業融資平臺。近年來,通過省、市聯手,與社會資金聯合創辦了31家風險投資公司,聚集各類風險投資資本24億元。2005年,湖北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開發性金融貸款協議》,由省科技廳負責組建科技投資平臺,在500億融資規模中安排100億元用於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加強政策引導,營造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良好環境。一是積極制定和實施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政策措施。近年來,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技術創新行動計劃》等綜合性政策文件,明確了全省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扶持政策和重大舉措。二是積極制定和實施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和機制。制定了《關於實行科技人員持股的若干問題的試行意見》、《湖北省國有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激勵試點實施辦法》、《省科技廳關於湖北省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創業的若干規定》。省政府還專門就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制訂了相關優惠政策。三是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的活力。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推進開發類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武漢郵科院等20個大院大所實現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10個國家級工程中心通過改制,整體進入了企業,構建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銷售服務爲一體的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有效地激發了創新機構自主創新的動力。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這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精神,在“十一五”期間集成省內外科技資源,面向國家戰略目標,面向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推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着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真正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以自主創新支撐自主發展
天津市市長戴相龍
牢固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飯”,着力抓好“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儲備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三個層次的工作
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胡總書記的講話,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重要機遇與挑戰,精闢闡述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與任務,是指導我國新世紀科技發展的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認真學習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天津實際狠抓落實,真正把思想統一到中央關於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上來,自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努力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始終把科技工作擺在全市重要位置,牢固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飯”,着力抓好“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儲備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三個層次的工作。現在,科技創新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爲全市的自覺行動。這些年,我們提前完成了“三五八十”四大奮鬥目標,勝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目標,國民經濟跨入全國發展較快地區的行列,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三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標居全國前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3,新型工業化水平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自覺追求科技進步的結果,也爲加快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科技基礎和人才基礎。回顧天津的發展實踐,作爲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十分緊迫和重要,但也要堅定自主創新支撐自主發展的信心。例如天津鋼管公司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自主開發出系列高檔無縫鋼管和石油套管,成爲國內外知名品牌。
經過多年的努力,天津已經具備了更快更好發展的堅實基礎,黨中央將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爲我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天津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天津將圍繞貫徹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戰略基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着力把科技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推動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優化創新環境,擴大開放與合作,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壯大科技人才隊伍,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面向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任務,以把濱海新區建成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爲重點,規劃建設好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聚集國內外的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建立新型科技投融資體系,帶動天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服務於天津發展,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
營造建設創新型廣東良好環境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
把做好科技工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爭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的根本出路,突出重點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步伐,積極營造建設創新型廣東的良好環境,在全省倡導創新精神,增強科技服務,營造尊重知識、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這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爲我國科技發展乃至國家發展指明瞭方向,將進一步推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廣東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社會與科技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中央的這一戰略抉擇是十分正確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近年來廣東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科技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據2004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在北京、上海之後居全國第三,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全國最強。2005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9%。專利總量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發明專利目前位居全國第二。我省的主要做法是:
切實把科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抓。省委、省政府把做好科技工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我省爭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的根本出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和《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決定》,明確提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廣東。
突出重點推動自主創新。我省一方面組織實施先進製造技術等26個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另一方面開展省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粵港聯合科技攻關,並已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與此同時,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一批顯示我省優勢和特色的研究團隊。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設了一批與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產業共性創新平臺。
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步伐。一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有望突破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約16%,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全省16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5100多億元,同比增長28%。二是實施專業鎮技術創新計劃。目前累計建設專業鎮159個,其中2004年103個專業鎮GDP達2280.1億元,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加強產學研結合。全省300多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100多個專業鎮、70多個高校和200多家科研機構都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制。四是促進民營科技經濟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已達7200多家,實現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在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數中,民營科技企業佔一半以上,成爲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積極營造建設創新型廣東的良好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設立專項資金對申請發明專利給予獎勵。建立技術標準預警與防範機制,深圳市成爲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首批四個試點城市之一。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科技人才隊伍總量從1980年的全國第十一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二位。在全省倡導創新精神,增強科技服務,營造尊重知識、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