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05年歲末,在爲中央及有關部門組織了67場新聞發佈會之後,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武走上了鎂光燈閃爍下的新聞發佈臺。這次,他是新聞發佈會的主角,而他要發佈的是有關“新聞發佈”的新聞。面對雲集的國內外媒體,蔡武談笑風生,對我國政府新聞發佈和發言人制度建設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盤點,向世人展示了中央政府推進政務公開的堅定決心和豐碩成果。
新聞發佈:從量變到質變
近年來,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呈逐漸上升之勢。2003年爲41場,2004年爲60場,2005年更達到68場。如果再把國務院各部門和各省級政府召開的新聞發佈會計算在內,2005年這個數字則達到1088場,同比增加了17%。
蔡武介紹說,2005年,國新辦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和組織策劃,增強了新聞發佈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新聞性,新聞發佈會的質量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緊緊圍繞重大事件、熱點問題及突發公共事件組織發佈會。像中美和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神六”發射、禽流感疫情及防控情況等重大事件,國新辦都及時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與中外媒體見面,介紹情況,表明立場。
二是在推進黨務公開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去年,不僅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聯部、中央臺辦等部門領導出現在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會場,而且一向低調的中組部領導也首次在這裏亮相,並對一些尖銳、敏感問題作出迴應。這些活動贏得了中外媒體的讚賞。
三是在重要活動舉行、重要會議召開及重要白皮書發表之際發出權威聲音。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到介紹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知識產權保護”、“軍控、裁軍和防擴散”等,都組織了新聞發佈會。
這些新聞發佈所體現的並不僅僅是量的增長,更有質的飛躍,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執政理念上的轉變和提升。蔡武說,我國的新聞發佈制度在建立之初,主要是爲了應對海外媒體的需要。但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越來越發現,“政府新聞發佈制度本身的完善,實際上是我們滿足公衆的知情權,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所以,“應把新聞發佈制度,看作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應有之意”。蔡武還表示,我國正致力於構建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全面對外開放格局,新聞發佈也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記者瞭解到,通過新聞發佈的形式,主動向社會公佈信息,在我國一些地方和部門已經漸成慣例。一些官員不再怕記者、躲記者,而是主動與記者進行溝通和對話,在公衆面前表現自己開放、親民、勤政的形象。一些部門開始注意利用媒體推動工作的開展。特別是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一些部門主動召開新聞發佈會,用主流、權威的信息來引導輿論。國務院在有關危機的應急處理預案中,也把新聞處置納入其中。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則宣佈,每月定期定點舉行新聞發佈會。
新聞發言人:成爲“明星”並不簡單
隨着政府新聞發佈工作的不斷深入,一個特殊的羣體正吸引着公衆越來越多的眼球,他們就是新聞發言人。特別是外交部等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如孔泉、劉建超等已經成爲國內外知名的“媒體明星”,爲國家和政府帶來美譽。
據瞭解,2003年國務院就提出要求,要在兩到三年內建立起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各個部委以及省級政府三個層次的發言人制度。目前,國務院有近70個部門設立了80多位新聞發言人,全國有27個省區市建立了這項制度。不少部委的新聞發言人都由辦公廳主任甚至是副部長兼任,足見各級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新聞發言人很風光,但也是個“苦差事”,對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蔡武說,作爲一名新聞發言人,不是上來就可以講的,必須掌握大量的情況,還要經過自己腦子的加工,找到大家最關注的點,並且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實現與媒體的溝通。他舉例說:“我第一次在這裏舉行發佈會的時候,散會之後,有觀衆給我提出一個意見。他說從轉播上看,你在每次自己講完之後總是偏着頭看翻譯,而事實上你應該正對鏡頭。我認爲這個意見很好,我在第二次發佈會上就做了糾正。”
然而,由於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還處於初期階段,新聞發言人的素質、能力與媒體的要求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王國慶此前曾指出,“還有很多地區的新聞發佈制度不夠規範,發言人發佈信息還存在着不想說、不敢說和不會說的情況”。他分析,新聞發言人“不想說”,說明有些地區雖然設立發言人一職,但還沒有明確其具體的權力和責任;“不敢說”,說明發言人還沒有機會了解政策決策過程;而“不會說”則說明發言人發佈信息的能力還不足,有待進一步的培訓提高。
正是因爲意識到了新聞發言人的高度專業性,國新辦近年來加大了培訓的力度。2004年以來,國新辦通過各種方式培訓了5000多名新聞發言人,並計劃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第一輪對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初級、入門式的培訓。在這期間,他們不僅請來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政府官員現身說法,還請來大專院校的老師進行系統專業理論培訓。此外,他們還從媒體的角度來思考“什麼樣的發言人比較受歡迎”,並請來白巖鬆、曹景行、阮次山以及美國知名新聞發言人,進行現場交流和指點。這些受訓發言人被告誡,不要把記者當成政府的手下,也不能當成敵人;要客觀、誠信、真實,不能撒謊,以免危及政府信譽。
政務公開:正向縱深推進
新聞發佈和發言人制度意味着什麼?王國慶的回答是:“最大限度滿足公衆的知情權,讓老百姓來監督政府,實現政務公開、信息透明。”
而作爲主管部門,國新辦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整體提高政府新聞發佈和發言人的水平,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這是2006年國新辦工作的重點。蔡武表示,要實現這樣一個工作重點,主要抓好兩個環節:一個環節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及新聞發言人對新聞發佈本身重要性的認識,要統一思想、轉變觀念,特別要克服那種怕見媒體、怕和媒體打交道的觀念。在規劃任何一項工作的時候,都能夠把媒體因素作爲工作的方案之一,事先主動地把它列進去。第二是要提高水平。包括新聞發佈的策劃水平、組織水平、評估水平和培訓水平。
王國慶說:“政府發佈信息,歸根到底是爲了滿足公衆對信息的需要,政府目前也完全相信百姓的承受能力,只有將關係公衆切身利益的信息及時地發佈,才能爭取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並且共度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