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中國社科院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2006年文化藍皮書——《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國家發改委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峯等專家從不同層面就中國文化產業在2005年的發展狀況,以及2006年的發展態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預測。
2006年文化藍皮書全面聚焦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遺產保護、電影業、唱片業、廣播電視業、網絡產業等系列文化產業的改革與發展,並對2005年的“超女”現象等逐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2006年文化體制改革將在全國推開
經過兩年的試點,2006年文化體制改革將在全國全面推開,體制改革的效應將全面釋放,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將成爲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文化藍皮書《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對文化遺產保護、電影業、唱片業、廣播電視業網絡產業等文化產業的改革,並對2005年的“超女”現象等逐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化藍皮書認爲,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在走進新一輪高增長空間。需要整體發展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
根據最新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高於預期。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峯就要來臨,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爲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爲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爲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等。近年來在我國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居民消費已由實物消費爲主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消費升級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
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羣衆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
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帶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臺和商業平臺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需要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可以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注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
“十五”期間,對於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是完成了“合法化”的過程,破題的意義大於實質性的進展;對於文化體制改革來說,試點更是歷史性的開端。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形成“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及“民族文化爲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經過兩年試點,思想觀念這個總開關已經打開。我們深切體會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多數文化產品和服務必須進入市場,只有佔領市場才能佔領陣地,只有進入市場才能更好地貼近羣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統一的。我們也認識到,意識形態是文化產業的特殊價值屬性,如果沒有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產業所負載的文化價值是無法抵達國民的心靈世界的。因此,必須努力革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弊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不改沒出路”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積極改進審批方式,簡化審批事項和程序,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積極探索對文化領域國有資產監管的新途徑、新辦法,探索解決文化領域國有資產產權主體模糊、出資人不到位的問題,使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路徑與經濟體制改革並軌。上述措施將理順產業發展的環境,極大地解放文化生產力。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併、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爲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
去年我國電影總票房將超過20億再超進口大片
文化藍皮書認爲,2005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預計將達到9.4%,而電影產值的增長卻將大大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幾年前曾因“保守”而飽受詬病的中國電影產業,近幾年卻成爲了中國文化產業中開放最“徹底”、改革最“堅決”的領域。藉助於2002年以來電影發展的慣性,加上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抗戰勝利60週年、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這些年度契機,2005年的中國電影再次凱歌高奏。使中國電影產量再創新高,電影票房持續上升,電影投融資市場空前活躍,國產影片放映份額和市場份額繼續提高,國產電影參加國際影展的數量以及獲獎數雙雙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產影片的海外交易情況令人欣喜,,大電影產業收入繼續擴大,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高速增長,數字電影取得突破性進展,電影逐漸成爲日常生活和大衆文化的中心話題。
中國電影發行在2005年仍然沒有改變由中國電影集團壟斷髮行進口影片、民營公司擔當國產電影發行主力的格局。總體上來講,中國還沒有出現像好萊塢電影公司那樣的具有電影投資融資能力、市場干預能力、國際市場拓展能力的大型電影發行公司。發行公司的規模和競爭力都明顯不足。發行仍然是中國電影產業的最薄弱環節,這直接導致了中國電影生產與市場仍然存在明顯的脫節,也導致了電影的市場贏利空間的狹窄。
影院雖然是電影的第一市場,但是,影院是電影市場的邏輯起點。相比製作、發行,中國的影院市場可能是目前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中更令人樂觀、進展也最爲迅速的環節。民營與海外資本參與影院改造、建設的熱情持續升溫,現代化多廳影院不斷增長,數字影院及院線建設不斷加快,這些都爲中國電影市場容量的擴張奠定了最堅實的硬件基礎。目前,院線重組進入整合階段,影院建設全面推進,國內影院市場的如期擴大在進口片和國產片數量同時增長的情況下,2005年將是近幾年來投入新節目最豐富的一年。此外,200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預計將超過20億。說明新增的票房主要來自國產片。預計國產片票房將達到全年票房份的60%,再次超過進口片。其中,數字影院的票房收入同比已有顯著增長,海外市場的繼續擴展。
儘管目前中國電影發展走勢喜人,但法律法規不健全,人才短缺,發行環節薄弱等都是制約中國電影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