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武清區高村鄉蘭城村由於曾經出土過著名的《鮮于璜碑》被文保部門列入重點關注區域,記者昨天獲悉,就在蘭城村一處高速公路施工現場,文保部門又發現了文物遺蹟的線索。根據初步勘探,已發現灰坑、灰溝以及兩處墓穴,說明在這片地下肯定存在未知的“寶藏”,文保部門立即與施工單位協商,並緊急展開搶救挖掘。
曾出土過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賢良方正殘石》、《黨錮殘石》、《鮮于璜碑》三幢漢碑,堪稱鎮館之寶。三碑之中,最爲世人倚重的當數《鮮于璜碑》, 1973年5月出土於武清蘭城村。此碑爲東漢延熹八年造,距今1800餘年,是解放以來新出土的保存完整、字數最多的一幢漢碑,彌足珍貴。 1979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保存的“首拓本”,一下轟動了書法界,並被認爲是明代出土《張遷碑》以來唯一可相媲美的漢碑。由於在上世紀90年代,還曾在蘭城村村南發現過戰國———漢魏時期的陶器,因此該村被文保部門列爲重點關注區域。
考古人員肯定地下有“寶”
昨天,記者在挖掘現場看到,四五十名考古勘探人員一字排開,人手一把考古專用的“洛陽鏟”,小心翼翼地向前探挖着。據介紹,爲了保證勘探的準確性,他們採用最傳統的“梅花樁”方法,每平方米五個坑,鏟伸入地下約1.5米。專業人員可以通過對鏟子裏帶出的勘探包含物,如磚頭瓦塊、陶片等進行分析,勘測出地下文物遺蹟分佈的範圍、年代。
據瞭解,由於施工中的大型機械和車輛的振動和碾軋,會對地下文物遺蹟造成破壞,爲了保護地下遺蹟,文保部門積極與施工方聯繫,在不耽誤工期的情況下進入前期的勘探和保護性挖掘。就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一位勘探工作人員的“洛陽鏟”中帶出了紅色的陶塊,經現場鑑別,這是一塊戰國———漢魏時期的陶塊。而在此之前,這片約700平方米的地方已發現過漢磚的碎塊、加砂紅陶魚骨盆的殘片以及兩座墓穴。根據這些線索,文保部門劃出了文物遺蹟的範圍。文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線索說明這片土地下肯定有“東西”。
目前,文保部門進行的只是初步勘探,接下來將根據勘探結果進行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