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爲重點,構築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以城市防洪圈建設爲重點,構築城鄉防洪排澇安全保障體系。
以節水制度和節水示範工程建設爲核心,構築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
以溼地修復和河道治理爲重點,構築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昨天從天津市政府召開的水利工作會上獲悉,“十一五”期間,本市投資120億元,構建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防洪排澇安全保障體系、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努力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環境污染問題,確保防洪、供水和生態安全,爲本市“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支撐。
以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爲重點,構築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建成以引灤、引黃、引江輸水乾線爲骨架,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多水源統一優化配置,於橋、爾王莊、北塘、北大港和待建的王慶坨等五大水庫聯合調度,輻射全市城鄉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形成“東取渤海,西引漢江,北引灤河,南取黃河長江,調蓄本地水源,統籌再生水回用”的水資源格局,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服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南水北調天津幹線及市內配套、引灤入津配套、完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及管網入戶等工程,全市城鄉可供水量達到40.4億立方米,保證城市供水安全。農村飲水管網入戶率達到100%,讓320萬農民喝上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
以城市防洪圈建設爲重點,構築城鄉防洪排澇安全保障體系。以提高城鄉防洪能力爲目標,建立起以完成城市防洪圈爲重點,以治理永定新河、獨流減河、薊運河等骨幹行洪河道爲目標,以農村排瀝河道清淤和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爲保障的城鄉一體防洪排澇體系,做到“攔、分、蓄、滯、排”聯合調度,實現“根治三河,搞好配套,保衛京冀,安定津城”的防洪戰略目標。
“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永定新河治理、海擋綜合開發利用、獨流減河左堤加固、新開河—金鐘河綜合治理和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等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建成城市防洪圈,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區縣城區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永定河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獨流減河等主要行洪河道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海擋一般段達到50年、重點段達到100年一遇防潮標準,全市農村達到5年一遇,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及重點城鎮達到10年一遇排澇標準。
以節水制度和節水示範工程建設爲核心,構築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爲目標,按照《天津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以水權制度和節水法律法規建設爲核心,以水資源管理體制和節水科技體系爲保障,轉變經濟結構用水模式,建設節水配套工程,形成全社會節約用水、科學用水、文明用水的新機制,逐步把本市建成節水型社會。“十一五”末,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和環城四區基本建成節水型城區,全市初步構建起節水型社會框架體系,整體節水水平處於全國較爲領先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5%;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工業年均取用水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75%以上,其他地區達到60%以上。年海水淡化量和直接利用量分別達到1.5億和20億立方米。年再生水年利用量達到6.85億立方米;全市農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40萬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83.2%,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73。
以溼地修復和河道治理爲重點,構築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按照《天津市河湖水系聯通總體規劃》,發揮我市水系衆多、河網密佈的優勢,加大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和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力度,優化水生態環境資源,建設以北部薊縣山地、中部“七裏海—大黃堡窪”溼地和南部“團泊窪水庫—北大港水庫”溼地水生態環境保護區爲主體,以海河生態廊道和濱海生態廊道爲骨架,以主要河流綜合治理爲脈絡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逐步實現全市河湖水系溝通,展現“水系相連、水繞城轉、水清船行”的北方水城風貌。“十一五”期間,修復北大港、七裏海、青甸窪、大黃堡窪、黃莊窪溼地面積689平方公里,清淤農村排水河道1000公里。回填封停3000眼廢井,全市水環境質量基本達到水功能區劃目標,引灤水源水質達到Ⅲ類水體標準,水質達標率98%以上;中心城區、濱海新區的地下水資源達到採補平衡,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初步恢復七裏海、北大港等湖泊溼地生態功能。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0%以上,區縣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