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22日與法塔赫主導的警察部隊再次激戰,造成一人死亡,11人受傷。兩派衝突本月已造成8人死亡,兩名法塔赫高官遭到暗殺威脅。
法塔赫官員陶菲克·提拉維反問路透社記者:如果這不是內戰,那是什麼呢?大多數巴勒斯坦人不願相信,內戰已在自己身邊發生。分析家們謹慎地稱目前局勢爲內戰邊緣。
-巴以關鍵人物之一哈尼亞
“不要叫我們哈馬斯政府”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伊斯梅爾·哈尼亞22日說,如果以色列撤回至1967年中東戰爭以前的邊界,由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領導的巴政府準備與以色列達成一個長期停火協議。
“如果以色列撤回1967年邊界,和平將實現,我們將執行一個多年的停火,”哈尼亞在加沙的辦公室中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記者丹尼·魯賓斯坦獨家專訪時說。“我們政府準備與以色列維持長期的停火。”巴勒斯坦內閣部長齊亞德·扎扎說,停火在“任何時候都可自動再度開始”。
1967年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地區。當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以色列撤離在最近衝突中所佔領的領土。
儘管哈尼亞以前表達過類似觀點,但他接受一家以色列報紙採訪較爲罕見。這則專訪在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與美國總統布什預期會談幾小時前刊出。
以色列雖然原則上接受巴勒斯坦建國,但曾多次表示,無意撤回至1967年戰爭前的實際控制線。
哈尼亞對於以色列政府尚未接受巴勒斯坦政府代表談判感到驚訝。巴勒斯坦政府已經決定,允許內閣部長與以色列政府代表就日常問題展開談判。這個決定是哈馬斯政府所做的最初決定之一,哈尼亞認爲這個決定符合他的路線———準備與以色列在實際問題談判,但不談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
哈尼亞不願談論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的問題,他說:“把哈馬斯放在一邊,我現在作爲巴勒斯坦政府的領導人與你說話,而不是作爲一個運動的領導人。”
哈尼亞和其他內閣部長對他們的政府被稱爲“哈馬斯政府”感到不快,他們強調說,提到這個政府時應該用“巴勒斯坦政府”。此外,哈尼亞還藉機敦促以色列歸還代收的巴稅款。
-巴以關鍵人物之二·阿巴斯
誓與哈馬斯爭奪“軍權”
加沙街頭,身穿黑色T恤衫、外罩綠色防彈背心的哈馬斯持槍人員散佈在各處。穿黑色制服的巴勒斯坦警察,同時在街頭巡邏。大約3000名哈馬斯武裝人員上星期浩浩蕩蕩出現在加沙街頭,阿巴斯不得不下令法塔赫主導的警察部隊上街對峙。
一旦哈馬斯與法塔赫全面開戰,誰勝誰負?分析人士指出,兩派各有優勢,開戰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巴勒斯坦各派計劃25日召開大會,協調立場,緩解內部緊張局勢。但是,幾乎無人相信,一次對話能夠平息愈演愈烈的武裝衝突。
阿巴斯不止一次提到他的執政理念“一個政府、一部法律、一杆槍”。其中,“一杆槍”,即“一支合法武裝”最難做到。法塔赫與哈馬斯的爭奪,歸根結底是爭奪“軍權”。阿巴斯不認可哈馬斯自行組建的安全部隊,現有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隊,也不聽命於出身哈馬斯的巴勒斯坦總理。
“你不可能讓兩支不同隊伍,把守加沙地帶不同的檢查站,”一名西方外交官接受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採訪時說,“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下去,哈馬斯要麼改變,要麼失敗。”
巴勒斯坦人對於目前形勢有更生動的比喻“一個身子、兩個腦袋”。無論阿巴斯與哈馬斯誰勝誰負,遭受損失的一定是巴勒斯坦人。
“到目前爲止,巴勒斯坦內部衝突導致的死亡人數還是個位數,”路透社資深記者尼達爾·馬格里布寫道,“但每死一個人,意味着一場葬禮,一次武裝展示的機會,一次爆發新衝突的可能。”
巴勒斯坦人權中心的哈姆迪·夏庫拉認爲,解決辦法是兩大派別減少武裝出行。但沒有跡象表明,哈馬斯或法塔赫準備讓步。法塔赫武裝人員威脅說,只要哈馬斯上街,他們就出來對峙。
“哈馬斯決意擁有自己的安全部隊,法塔赫打定主意搞垮哈馬斯政府,重新舉行選舉。”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記者哈立德·阿布·托馬赫說。
-巴以關鍵人物之三·奧爾默特
到白宮“拜碼頭”初探口風
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23日晚與美國總統布什舉行會談。這是他第一次以總理身份到白宮“拜碼頭”。以色列媒體猜測,奧爾默特不會急於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他與美國之間需要相互探底。
路透社文章認爲,巴勒斯坦內亂唯一的贏家,是“樂於讓外界看到他們沒有巴勒斯坦談判對手的以色列人”,唯其如此,以色列才能繼續推行單邊計劃,單方面劃定巴以未來邊界。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分析,美國總統布什更關心奧爾默特的計劃,如何能實現他2004年提出的“兩個國家,比鄰而居,和平共處”設想。美國擔心,以色列的單邊行動,將徹底關上巴以和談的大門———單邊行動是否能保障和平?
美國不會強求以色列跟哈馬斯政府打交道。但是,中東問題四方機制中的另外三方,聯合國、俄羅斯和歐盟,也在對美國施加壓力,不要縱容以色列的單邊行動。
以色列方面宣佈,奧爾默特結束白宮之行後,可能與阿巴斯舉行會談。不過,分析人士認爲,會見阿巴斯、歸還部分巴勒斯坦稅款等“善意舉動”,可能另有潛臺詞。“這是做給美國和歐盟看的,以色列人可以說,我們嘗試了所有的辦法幫助巴勒斯坦人,可是沒有效果,我們累了,要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