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中共臨時中央在江西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全會討論了博古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報告、陳雲關於國民黨區域中的工人經濟鬥爭與工會工作的報告、張聞天關於中國蘇維埃運動與它的任務的報告。1月18日,會議通過了《中共五中全會政治決議案》等文件。會議補選了中央委員、候補委員;改選了政治局,秦邦憲、張聞天、周恩來、項英、陳紹禹、陳雲、康生、任弼時、張國燾、毛澤東、顧作霖、朱德爲委員,劉少奇、王稼祥、關嚮應、鄧發、何克全(即凱豐)爲候補委員;選舉了中央書記處(又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有秦邦憲、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等;還成立了以李維漢爲書記的中央黨務委員會。這次全會錯誤地斷定中國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勢”,第五次反“圍剿”是中國“蘇維埃道路與殖民地道路之間誰戰勝誰的問題”,“是爭取蘇維埃中國完全勝利的鬥爭”;繼續貫徹錯誤的下層統一戰線策略;繼續堅持過左的土地政策,批判所謂“富農路線”;在國民黨統治區域,要求黨“用最大的力量去準備組織領導工人階級的罷工鬥爭”;全面肯定四中全會以來的“左”傾錯誤路線,等等。這就使“左”傾錯誤發展到頂點。
1月22日至2月1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到會代表693名,候補代表83名。毛澤東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兩年來工作報告,朱德作紅軍建設報告,林伯渠作經濟建設報告,吳亮平作蘇維埃建設報告。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文件,選舉毛澤東等175人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羅榮桓等36人爲候補執行委員;董必武等35人爲中央工農檢查委員會委員。2月3日,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等17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並以毛澤東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選舉張聞天爲人民委員會主席,下設11個人民委員部。又選舉朱德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爲副主席。
是年春,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馬立峯任主席。在這之前,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曾先後派鄧子恢、陶鑄和葉飛、曾志等赴閩東,指導農民運動,開展武裝鬥爭。1933年下半年,黨在閩東掀起了全區性的武裝暴動。1934年6月,中共閩東特委成立,蘇達任書記(後由詹如柏代理)。9月,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他們經過艱苦鬥爭,逐步開闢了以福安、連江爲中心的1萬多平方公里的閩東根據地。中央紅軍長征後,閩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了艱苦的3年游擊戰爭。
2月,蔣介石爲配合其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強化其法西斯專政,對白區的進步文化和愛國民主運動也加緊鎮壓。據不完全統計,早在1931年,國民黨政府即查禁228種書刊。2月,國民黨在上海龍華殺害了左聯的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頻、白莽、李偉森、馮鏗等5人。1933年6月,國民黨特務暗殺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執行委員兼總幹事楊杏佛。1934年2月,僅上海一地,國民黨政府就查禁社會科學和進步文世書籍149種以及進步刊物76種。11月,又暗殺了傾向抗日民主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申報》主持人史量才。
4月20日,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經宋慶齡、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簽名,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呼籲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5月,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總會在上海成立。
7月,爲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衝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爲北上抗日先遣隊。7月7日由江西瑞金出發,11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在皖南太平縣境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併成立以方誌敏爲主席的軍政委員會,繼續北上抗日。12月尋淮洲在作戰中壯烈犧牲;翌年1月,方誌敏不幸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紅十軍團餘部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突破重圍。轉戰到浙南,開闢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
8月7日,紅六軍團在湘贛省委書記、中央代表任弼時和蕭克、王震組成的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領導下,爲配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8月12日,成立軍團領導機關,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10月24日紅六軍團到達黔東根據地(該根據地包括印江、德縣、沿河、鬆桃、酉陽五縣,縱橫200裏,人口近10萬),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印江縣木黃會師。26日,兩軍在四川酉陽南腰界召開慶祝會師大會。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蕭克、關嚮應、王震等指揮下,開創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紅六軍團發展到11000多人,紅二軍團發展到9000人,合計20000餘人。
8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陝革命根據地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10個月的苦戰,粉碎了敵人的六路圍攻,共殲敵約25團。
9月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央革命根據地新編第二十一、二十二兩師合編爲紅軍第八軍團,周昆任軍團長,黃更任政治委員。11月,紅八軍團在湘江戰役中,遭受嚴重損失。12月,紅八軍團番號撤銷,餘部編入紅五軍團。
9月,中共陝北特委決定將陝北游擊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翌年1月,又改編爲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它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一支骨幹力量。
10月初,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相繼失陷,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希望完全喪失。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等驚慌失措,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中央紅軍(一方面軍)主力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轉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10日晚,黨中央和紅軍總部從瑞金出發,率領紅軍主力及後方機關86000餘人向湘西進軍,開始長征。
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中央蘇區成立以項英爲首的中央軍區和中共中央分局(後改爲東南分局),同時還成立以陳毅、樑柏臺爲正副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領導留在南方根據地的紅軍和游擊隊堅持鬥爭。後來,這些部隊分別在項英、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粟裕、葉飛、方方、傅秋濤、高敬亭等領導下,在八省十幾個地區堅持了艱苦卓絕的3年游擊戰爭。留在中央蘇區的還有瞿秋白、陳潭秋、何叔衡、瞿秋白於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境內遭國民黨軍隊包圍。在突圍中,何叔衡壯烈犧牲;瞿秋白被俘,6月18日在長汀英勇就義。
11月,長征開始後,中共中央領導人又在軍事上犯了逃跑主義錯誤,使紅軍蒙受巨大損失。至11月下旬,在突破敵人湘江封鎖線時,中央紅軍和其他人員即損失過半,減至3萬餘人。12月,敵人調集重兵,準備圍殲向湘西轉移的紅軍。在這緊急關頭,11日,紅軍佔領湖南通道,中央一些領導人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毛澤東提出放棄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主張向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方向前進。多數人贊成毛澤東的主張,但博古、李德等仍堅持原議。15日,紅軍佔領黎平縣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議》,放棄向湘西前進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2月底,紅軍佔領了烏江南岸的猴場。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渡江後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強渡烏江,建立以遵義爲中心的川黔邊革命根據地。1月初,中央紅軍強渡烏江,7日佔領遵義。
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楊靖宇爲軍長兼政委。從1935年起,又先後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三、六軍和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湯原遊擊總隊等。這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後來成爲東北抗日聯軍的基本武裝力量。
11月11日,在敵軍進行圍攻的情況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到外線開闢新的根據地。13日,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共2900餘人,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境內出發,開始西征,於12月進入陝南,開闢了鄂豫陝遊擊根據地。翌年8月吳煥先犧牲,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