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巡迴報告團向全國新聞界發出倡議: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爲黨和人民、爲偉大的新時代引吭高歌。6月25日,中國記協發出《關於積極響應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巡迴報告團倡議書的意見》,號召新聞界在新聞實踐中明榮知恥、褒榮貶恥,把“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引向深入。倡議和《意見》在全國新聞工作者中迅即引起熱烈反響。
●爲了不滅的追求
在舉國關注的松花江水污染的採訪報道中,黑龍江電視臺記者邢哲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當時正值隆冬,腳凍壞了、臉凍傷了、攝像機凍得不能運轉了,邢哲卻沒有停止採訪工作,5天加起來睡了不足24小時,拍攝了600分鐘記錄幹部羣衆、解放軍戰士萬衆一心抗擊水污染的生動畫面,圓滿完成了採訪任務。邢哲的行動告訴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新聞媒體不僅僅是倡導者,更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者。
我國新聞媒體一直注重隊伍建設,注重通過新聞實踐考驗人、鍛鍊人、教育人、檢驗人。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爲信仰和理想忘我工作,正在成爲衆多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爲採寫好新時期援藏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湖北省交通廳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陳剛毅,4月5日,經濟日報記者楊忠陽和工人日報駐湖北記者站記者王四新,冒雨踏上了從武漢到西藏角籠壩大橋的艱難之路。他們越過金沙江,翻過白馬雪山,逆瀾滄江而上,盤過十幾座大山,轉過上千個彎道,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往返行程8000多公里,先後寫出《讓生命閃亮雪域高原》《架起一座連心橋》《點點滴滴累積人生高度》等感人至深的報道。他們說,作爲一名記者,能把自己的感受化爲千萬人的感動,化爲千萬人的行動,是一生的追求。
●爲了神聖的事業
神聖,多少新聞工作者爲此日復一日、披肝瀝膽、無悔付出。他們筆下寫出了無數讓世人稱道的精彩篇章,但工作中的苦辣酸甜卻只有自己知道。
安徽衛視“記者檔案”開播4年來,全國50多家媒體的近200位優秀的記者人物,走進這一欄目講述自己難忘的報道經歷:人民日報記者馬麗關於三千孤兒的報道;新華社記者慎海雄關於地下黑血庫的報道、新華社記者朱玉關於龍膽瀉肝丸的報道;原羊城晚報記者趙世龍關於嘉禾高考舞弊案的報道;華商報記者江雪關於“夫妻看黃碟案”的報道;重慶商報記者羅俠關於臥底傳銷組織的報道;法制日報記者居揚關於丟丟的報道;中國青年報記者劉暢關於繁峙礦難的報道……他們都是一些普通記者,憑着堅定的信念,挺過了威逼利誘,堅持完成了這些關係到人民切身利益及生命安危的重大事件的報道,爲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帶來了重要影響。他們的心路歷程,就是新聞界“培育新聞職業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最好體現。
在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進程中,中央各大媒體都採取多方面措施加強隊伍建設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人民日報社用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杜絕關係稿、平庸稿和有償新聞,努力造就一支敬業、責任、開拓、奉獻的學習型編輯、記者團隊;新華社推出護牌、強牌行動,加強每個編輯、記者維護新華社良好聲譽的意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始終堅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在採、編、播工作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爲指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爲了人民的期望
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記者肩上的責任來源於黨和人民,這份責任崇高、光榮、神聖。
今年4月,解放日報記者赴雲南採訪時,發現一羣患有先天性脣裂的孩子急需醫療救助。受到震撼的記者們滿懷深情地採寫了《滇鄉捂臉孩子渴望燦爛笑容》,引起熱烈反響。見報次日,解放日報又發起了“爲滇鄉捂臉孩子獻愛心”活動。目前,已有10名先天性脣裂兒童被接到上海得到治療。
在學習倡議和《意見》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再一次感受到,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就要把人民的期望和需要時刻放在心坎上。
天津電臺於2004年設立了指導老師制度,通過“老帶新”的模式,在新聞實踐中由資深優秀記者對年輕記者進行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培養。生活頻道高級記者危羚擔任指導老師期間,以身作則,時刻用自己的職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風影響和帶動年輕記者。在危羚的指導幫助下,青年記者郭雋迅速成長爲業務骨幹,她和前輩同行一樣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頭,她採寫的長篇消息《廉租房裏過大年》獲得2005年天津電臺第一季度優秀節目評比一等獎。
就是這樣,爲了人民的期望,爲了理想與信仰,廣大新聞工作者與國家、時代一起,歷經風雨,且歌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