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應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讓學生多關注項目,多參與實踐。”瑞典皇家工學院院長安德斯·弗羅德施特洛姆13日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的發言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教育部部長賙濟在此次論壇上談到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上也指出,要充分發揮科研項目尤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人才培養作用;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注重在具有科研創新實力和先進生產能力的企業中培養研究生。
賙濟還表示,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國內所培養的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極大加強,在培養過程中,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隨着社會的發展,現代企業越來越依靠不斷的創新來獲取利潤,如採用新方法、開發新產品等等。新一代的企業傢俱備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也因此顯得尤爲重要。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說,創新的核心在於人,目前國內大學創新的最大障礙在於對學生的格式化教育,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通過項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非常有效也非常必要。”
但錢旭紅同時強調,大學參與項目、與企業合作的目的一定要明確,是爲了引導學生走向創新,而不是把學生作爲廉價勞動力來追求業務和利潤。安德斯·弗羅德施特洛姆也表示,學生在學術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應該平衡,不能因過多投入實踐而忽視研究。
至於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瑞典有着很好的經驗。安德斯·弗羅德施特洛姆介紹,瑞典的大學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與企業合作,在進行研究的同時獲得了更加充足的科研經費。同時很多大學開始設立由學校控股的公司。如瑞典皇家工學院在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佔股51%。(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