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北大、清華,還是香港上大學,今年讓內地“尖子生”們頗費思量。
學費港幣16.8萬元,住宿費4萬元,生活費14萬元,探親交通費4千元。總計35.1萬元,節餘5千元。
這是香港大學學生林曉希在香港求學四年的一份獎學金支出結算表。林曉希2002年赴香港大學讀書,每年從港大獲得的獎學金是8.9萬元港幣(1港幣≈1.03元人民幣)。
再過幾天,又將有近百名北京學生分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香港高校開始本科學業,其中至少10人已確定拿到40至50萬港幣的全額獎學金。同時攥着北大、清華和某香港高校錄取通知書再三斟酌後決定赴港的更是大有人在。
儘管香港大學一再解釋自己沒有“掐尖”;儘管內地專家一再強調北大清華一流地位沒有動搖;儘管學生和家長視金錢如糞土;今年北京的文理第一仍然搭上了去香港的“客船”。除去其它因素,獎學金也許是衝擊尖子的關鍵一波。
香港高校何以佔盡先機?北大清華等一流高校獎學金如何設置?“強敵”當前,內地高校正在醞釀什麼樣的獎學金調整與改革?
新生獎學金“數千元”難敵“數十萬”
“當時根本沒考慮過這個(新生獎學金),錄取以後才知道的。”在清華大學就讀的鐘延(化名)回憶自己兩年前填報志願的情景:“主要是想學什麼專業,沒想到還能得幾千元的獎學金,算個驚喜吧。”
與香港高校震撼內地師生的“天價”獎學金不同,內地一流大學已經例行多年的“新生獎學金”制度卻似乎從來沒有引起過太多注意。
查閱各大高校的招生簡章和新生獎學金實施辦法,北大、清華等內地一流高校新生獎學金的最高金額大多在5000元至10000元,發放對象爲高考成績優異和在國際奧賽中獲獎的優秀新生。
內地高校新生獎學金金額(最高額度)
學校 金額 學校 金額
北京大學 16000元 清華大學 5000元
復旦大學 10000元 中國科技大學 10000元
中山大學 10000元 南開大學 5000元
武漢大學 3000元 同濟大學 3000元
(資料來源:各高校官方網站或獎學金管理辦法)
這項獎學金單筆金額最高的是北京大學,16000元的新生獎分四年平均發放。對於各省區高考成績前50名的學生,南開大學在發放獎學金的同時免除兩年學費。武漢大學則對各省區狀元頒發“校長特別獎”,免除其本科四年的全部學費。
北大、清華多數院系的學費爲5000元/年,四年總計兩萬元左右。即使金額最高的北京大學,16000元的獎學金也不足以完全抵除所有學費。因而學者們更願意把內地高校這一獎項解釋爲一種“榮譽性的褒獎”。這與香港高校所提供的相當於免除學費後再支付大部分生活費用的“全額”獎學金,有着明顯的差異。
內地赴港學生林曉希每年從港大獲得的獎學金是89000元港幣。除支付學費和住宿費之外,“剛好”能支付他在香港一年的生活費用。“如果節約一點,還可以給家裏買點小禮物。”
事實上,出於各種目的,內地少數普通高校的新生獎學金最近幾年也屢爆新高。今年4月,廣東某高校就開出10萬元鉅獎招徠“狀元”。然而,多數內地一流大學卻始終對“重金招賢”興趣不大;儘管復旦大學將新生獎學金提高到10000元時曾一度引起關注,但與香港高校開出的價碼相比,內地一流大學新生獎學金的提升程度還處在量變階段。
獎學金設置:“百項”遠遜“千項”
打開北京大學獎學金項目一覽,截至2005年,除國家教育部設立的獎助學金外,北大共有獎學金86項,單筆金額最高的是15000元的華潤獎學金。2005年,2837名北大學生領走了總額在750萬元以上的獎學金。
中國人民大學設獎學金約50項,2004年發放總額超過500萬元;獎學金項目最多的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100餘種(不包括院系級)。復旦大學則爲本科生提供年總額630萬元以上的獎學金。
儘管這些著名高校已擁有內地最豐厚的獎助學金資源;但是,這四所大學一年所頒發的獎學金全部加起來,還不到香港大學今年內地新生獎學金的一半。今年,港大爲其招收的300多名內地新生帶來了總額高達5000萬港幣的獎學金。
同內地高校一樣,入校之後,香港高校也有各種獎學金項目供學生申請。香港大學可供本科生申請的獎學金多達一千項左右,總金額約達一億,單筆金額5000到10000港幣不等。香港中文大學則有各類獎學金1700項。
目前,內地高校的獎學金來源主要有三個:
國家財政補貼和教育部教育基金會的資金;學校抽出部分經費作爲在校生的學業獎金,通常是按照排名獎勵學習成績最優的學生。來自
恆生銀行、三星、聯想等社會團體、著名企業以及校友的社會捐助,也是一流大學最主要的獎學金來源。
同內地一流大學一樣,香港高校獎學金的最主要來源也是社會捐助,政府的財政撥款一般不包括在內。從1998年開始,香港大學爲內地學生提供的高額獎學金就來自於香港賽馬會的捐助。
獎學金提價:清華將有大動作?
“應該就是本週內了,確定下來我們馬上通知你。”清華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周月紅肯定地說。這個備受媒體關注的發佈會,其主題正是清華將對該校的獎助學金制度進行調整。
儘管各方均表示香港高校目前的招生規模,尚不足以對內地的招生格局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內地高校獎學金提價的趨勢似乎已經擡頭。
今年6月底,據湖北媒體報道,清華大學的招生諮詢人員稱,該校將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將原來1000至5000元的助學金額度提高到6500元,相當於該校一年學費和住宿費的總和。
7月中旬,當記者向清華大學校方覈實此消息時,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清華的獎助學金制度的確會有較大變動,具體細節將在“很快”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進行說明。隨後,在7月下旬舉行的京港大學校長高峯論壇上,清華大學教務處處長陳永燦表示,清華有可能對獎學金進行調整。然而,這個衆口所指的“新聞發佈會”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未舉行。
當記者就獎學金的設置問題諮詢北大教育基金會時,工作人員謹慎地表示此事“暫不宣傳”。
對此,北大中文系79級學生、旅美學者薛涌撰文指出,獎學金制度的調整是一個連鎖反應。如果“清華獎學金提高,北大也會提高,其他學校更不會作壁上觀。”這樣一來,有可能引發各校之間的獎學金大戰,甚至可能突破統一招生的制度框架。
擺在調查邊上:“獎學金”說
我並不覺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學費,還給生活費,我爲什麼不來?(深圳學生薛明宇《南方週末》)
港高校到內地招狀元,對兩地的高等教育都有正面影響,這就像鮎魚,一條魚動,所有魚都會跟着動。(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中新網》)
香港大學供給內地學生的全額獎學金,針對的是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讓他們不會因爲錢的原因而上不了港大,並不像外界所說的用錢買學生。”(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於漸《華夏時報》)
我支持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並支持他們擴大招生規模。港校來京招生不會對內地名校造成威脅,甚至根本就談不上威脅。(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京華時報》)
在獎學金方面,北大清華對香港的大學應該具有優勢。因爲獎學金的價值,並不僅由其絕對價值決定,而要根據大學的教育費用、生活費用算出。在香港拿13萬港幣的獎學金,扣除學費後,雖然大致衣食無憂,卻也不那麼富裕。在北大清華上學,除了六千元左右的學費外,再加兩萬元生活費,學生生活就頗爲輕鬆。所以,北大清華的三萬元人民幣,可以和香港的13萬港幣競爭。(旅美學者薛涌《新京報》)
哈佛本科獎偏愛“窮學生”
以哈佛爲代表的西方一流大學儘管是私立學校,但在錄取學生時卻絕不會嫌貧愛富,在獎助學金方面更是大手筆。
對於哈佛等名校來說,在本科階段,由學校所提供的獎學金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助學金。
與國內大學一樣,哈佛在錄取學生時學校只考慮學生的學業和素質,而不考慮其家庭經濟情況。但與國內高校的新生獎學金通常只發給績優生不同,哈佛在考慮“獎”學金時,只根據家庭收入來計算,而無關其專業與成績。
如果一個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哈佛大學將提供該生讀大學的全額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甚至兩個假期回家的路費。如果家庭年收入高於4萬美元,哈佛大學將要求家長按收入高低負擔學生一部分費用。但如果家庭年收入在8萬美元以下,家庭負擔部分一般也不超過5000美元。
耶魯大學的外國留學生資助方案與此大同小異,凡是家庭年收入低於4.5萬美元的外國學生,不用付一分錢學費就能到耶魯念本科,即使家庭年收入超出4.5萬美元的標準,絕大多數外國籍本科生也只需要支付學費的10%到20%。
本科獎助學金還具有名目繁多、覆蓋率高的特點。哈佛等一流大學,每年都能收到來自社會團體和大型企業的捐助,微軟、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公司捐給高校的款項數以億計。入學之後,各種獎學金項目讓人應接不暇,同時,這些獎學金得主畢業之後還會被優先聘用。不少學生不僅能通過申領這些獎學金支付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用,有的甚至還能賺錢。
教育資源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05年,美國大學完全免除學費的貧困學生人數達30萬左右,獲得助學金的人數超過700萬人,接近當年總入學人數的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