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網與規劃局合作推出16期城市總體規劃報道
北方網消息(記者常悅 通訊員楊仲義):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共同趨勢。天津作爲向國際化邁進的大城市,充分發揮天津山、河、湖、海、平原共生的特點和優勢,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積極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網絡,創建良好的生態城市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城市定位的必然選擇。在《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中是如何體現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呢?23日,記者採訪了天津市規劃局負責人。
天津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天津位於“九河下梢”、“河海要衝”,“山河湖海平原”協調共生,溼地衆多。流經天津市域的一級河道有19條,二級河道79條,總長度達到1095.1公里和1363.4公里。全市現狀溼地總面積1717.8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1055.1平方公里,近海溼地580.9平方公里,共有溼地生物資源1000多種。全市現有山地面積651平方公里,林地面積365.83平方公里。天津還有相當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薊縣中上元古界自然保護區、古海岸與溼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天津盤山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等9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爲164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3.8%。特別是從2002年開始,天津實施了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程,經過全市各方面多年的努力,所有創模指標都達到國家標準,被命名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極大地提升了天津的環境質量,爲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了基礎。
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根據天津市的基礎和特點,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總體規劃》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妥善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制定保護措施和開發策略,在滿足城市發展空間需要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人的居住環境,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明確要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流域綜合治理,建立區域生態保護網絡,以北部薊縣山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區、中部“七裏海—大黃堡窪”溼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區與南部“團泊窪水庫—北大港水庫”溼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區爲主體,以海河生態廊道和濱海生態廊道爲骨架,以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爲重點,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線綠色通道爲脈絡,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重點實施薊縣北部山林自然封育恢復自然植被,建設連接河北、北京的防風固沙林,加快建設海岸鹽生林保護帶,完善公路河道防護林網。搞好大黃堡窪生態溼地的規劃建設,加大於橋水庫周邊生態環境建設,形成綠色生態屏障。
劃分四區杜絕生態環境被破壞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將市域劃分爲禁止建設區、控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協調建設區等四類管制區。其中將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地下水源核心區、主要行洪通道、風景區核心景區等作爲禁止建設區。在該範圍內實施最嚴格的控制要求,嚴禁各類城市建設活動,有計劃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通過實施空間區劃與管制制度,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優化市域空間佈局,引導各項建設,控制和改善區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