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學任教的同學總是抱怨,這些年人文學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學生們哲學課上讀英語、研究計算機,就是這樣,畢業時還要說上一句“大學四年學的沒什麼用”。她不怪學生,因爲大多數工作崗位看重外語、電腦等技能,她只是鬱悶,難道只有有用才能成爲學習的終極目標嗎?
說實話,作爲教育一條龍生產線的產品之一,筆者從來沒考慮過讀書的更多目標。古人願意“頭懸樑、錐刺骨”,因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現在的學子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因爲要想找個好工作混個好職位,這是晉身之階。十年寒窗這樣的苦差,沒有用誰會做呀?當然弊端顯而易見。讀書爲了用,那麼一切不能用或不能立刻用的知識就會乏人問津。讀書只爲用,除非個人愛好的恰是有用的,否則就要摒棄這些興趣愛好,防止“玩物喪志”。如果生活優越不需要工作,或者退休了不必再去工作,那麼是否可以遠離書籍、不必學習了呢?
58歲的仝阿姨去大學報到了。到順利讀完大學的時候,她已經60多歲了,根本不可能憑着這個學歷找工作。仝阿姨讀書,是爲了圓一個進高等學府的夢。她55歲上高中,酷暑中經歷了高考的考驗,支撐她的就是這個夢。
讀書爲了實際應用沒有錯,何況每個人都有生存壓力。但如果將讀書學習徹底功利化,就會使人在學習中喪失上進心和求知慾。不少學科領域也會在這種風氣下日漸衰退。如果說仝阿姨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更值得中老年人學習,那她爲了樂趣而讀書的舉動,則向正處於學齡的年輕人揭示了學習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