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在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實驗室

1937年,魏壽昆先生與楊英梅女士於天津喜結良緣

1922年中學學習時留影

記者安冬採訪魏壽昆老先生
魏壽昆先生,字鎮雄,1907年9月16日生於天津市,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九三學社顧問,著名的冶金學家、冶金物理化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的奠基人和中國金屬學會創建人之一。魏壽昆先生從1930年任北洋大學助教起,從事工程教育77年,培養了大量的冶金、科技和管理人才。其《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冶金過程熱力學》成爲冶金及相關學科的經典著作,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我的小學、中學、大學都在天津度過,甚至留學也是天津給出的費用,感謝天津父老培育我成人,非常感謝,這話你一定要替我帶到。
———魏壽昆對本報記者說
安冬手記:
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已華髮滿頭的魏壽昆老先生在衆多兩院院士和學生們的簇擁下慶祝他的百歲華誕。
這是一個凝結了百年春秋的莊重而不失輕鬆的時刻。爲了一位堅持了一個世紀的老人。學問仰其深,品格仰其高,正直、愛國、嚴謹、謙和而智慧的魏壽昆先生思維敏捷、談吐清晰,北洋舊事、德國留學、輾轉抗戰、建設鋼院……深鎖在時間閣樓裏的往事他還記得一清二楚。
天津大學檔案館的老師給老先生帶來了他在1929年的畢業成績單,那時他在採冶十八班,四年的平均成績是94.25分,排名班級第一名。老先生驚奇而仔細地看着他在77年前的痕跡,開心得笑起來。
慶祝會上,老先生的學生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只有20多歲。當學生們恭敬地面向而立宣讀祝賀詞時,老先生一直坐直身子認真地聽着。
最後老先生致答謝詞時,他用略帶天津口音的語氣很頑皮地說:“剛纔有那麼多人恭維我,說實話我不敢當……”
鄉音未改,情懷依舊。當記者走上前介紹自己來自天津時,老先生的目光一下亮起來,他挺直上身一字一句地說:“我的小學、中學、大學都在天津度過,甚至留學也是天津給出的費用,感謝天津父老培育我成人,非常感謝,這話你一定要替我帶到。”
家族中第一個中學畢業生,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
一百年前,魏壽昆出生在天津市東門外南斜街一戶敗落的商人家庭裏。
作爲家族長孫,魏壽昆的使命應該是重入商界,振興家業。他家兄弟姐妹9個,父親幼時患有精神分裂症,喪失勞動力,一輩子賦閒在家,心地慈善的母親沒有讀過書,只是終日操勞家務。
但那時纔讀完三年私塾、不足10歲的他已經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將來當一名科學家。
1919年,魏壽昆考入鈴鐺閣官立中學,從這一刻起,他真正踏上了一條棄商求學的道路。1923年夏天,16歲的魏壽昆在千餘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洋大學。魏壽昆讀完兩年預科後,選擇了礦冶工程專業。
大學期間,魏壽昆醞釀自己的第二個夢想:留洋學習冶金學,走科技救國之路。但當時家境艱難,爲了養家,1929年大學畢業後魏壽昆到遼寧海城一家礦山謀得一份待遇較高的工作,幾個月後,河北省招考採礦專業留美生,他因遠離家鄉沒有得到消息而痛失良機。於是他辭去工作回母校任教,繼續等待機會。
1930年9月,幸運之光終於降臨。在近50名天津籍考生中,魏壽昆考取了留德攻讀色染化學專業。1931年踏上德國求學那年,他剛滿24歲。從此,魏壽昆開始了長達5年的漂泊海外的學子生涯。
魏壽昆用一年時間結束了柏林工科大學的學業,第二年轉學到德累斯頓工科大學攻讀色染化學博士學位。1935年,魏壽昆以優異成績通過博士論文答辯。這時,他面臨着回國任教還是繼續留德攻讀冶金學博士的抉擇,冶金學一直以來是他極度熱愛的專業。一邊是對顛沛流離的親人的牽掛,一邊是自己的志向,權衡再三後,他決定自費到德國亞琛工科大學再學習一年冶金專業。
以熱望和才學報效祖國1936年7月,魏壽昆懷着一身才學和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望回到了闊別五年的家鄉,被北洋大學聘任爲礦冶系教授。1937年,他與戀人楊英梅終成眷屬。也就在這一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魏壽昆隨學校舉家西遷。
在轉移大後方期間,魏壽昆開始積極研究抗戰急需的各種材料,並着手調查各省鐵礦資源的狀況,收集了大量鐵礦樣品。1943年,他提出了“貝塞麥法鍊鋼去磷問題”,這篇論文也成爲他畢生從事的冶金物理化學研究的起點。1944年,魏壽昆發明了“靜置後處理法”,使氧化鎂的含量提高到99.5%,從而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馬丁爐爐襯的耐腐蝕問題,並取得發明專利。1945年,他研究從江蘇鉬礦中提取純金屬鉬、鋁化合物及鉬鐵和鉬合金鋼,這是他在國內較早提出的礦物綜合利用的建議。
抗戰勝利後,魏壽昆回到天津,任北洋大學冶金系主任、採礦系主任、教授,同時兼任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1948年末,天津戰役即將打響,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國民黨政權企圖把大批科技英才聚集到旗下,魏壽昆也被列入計劃南遷的名單之中。而魏壽昆目睹國民黨政權的腐敗,他把興國的希望寄託在共產黨身上。於是,他聽從天津地下黨的安排,留守北洋大學,迎接解放。
研究與育人,一顆赤誠的心
解放後,魏壽昆長期擔任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職務。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魏壽昆開始系統地開展熱力學中有關活度理論的研究。
1964年,魏壽昆的專著《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出版,這本凝聚了他八年研究成果的書籍奠定了他在我國冶金物理化學領域創始人之一的地位。其中,他應用活度理論和爐渣離子理論歸納出適用於高爐鐵水脫硫公式,至今仍被國內外冶金專家廣爲應用。
“文革”後,年已古稀的魏壽昆迎來了科研道路上的又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豐收季節。他常常帶領年輕教師風塵僕僕地奔赴鋼鐵生產現場。在上鋼三廠,他指導工程師們解決不鏽鋼冶煉工藝中的脫碳保鉻問題;爲上鋼一廠搖包中鐵水脫鉻保碳提出最佳工藝條件;爲攀鋼和包鋼提供提釩及提鈮的最佳工藝……
1980年,魏壽昆的專著《冶金過程熱力學》出版,這本融入他大半生心血的經典之作剛剛發行就引起轟動,日本著名冶金學家後藤和弘稱讚道:這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冶金熱力學著作。
1988年以來,魏壽昆又致力於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戰略研究。他帶領有關專家利用幾年時間走遍國內各大鋼廠,調查鐵礦和煤礦資源,並對各大鋼鐵公司的近期和遠期規劃戰略向中央提出建議。
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冶金教育家……魏壽昆有很多頭銜。但對他的學生們來說,魏壽昆是永遠的恩師,也是爲數不多的傑出教育家。自1930年任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至今,魏壽昆從事教育已達77年,講授過27門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爲我國培養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在這些學生中,有出類拔萃的兩院院士,有著名的科學家和教授,有身居要職的政府官員,有名聲顯赫的企業家,而更多的學生則勤奮踏實地工作在教育、工廠和礦山上。
如今,已是百年華誕的魏壽昆老先生還沒打算從科研戰線上退下來,他正準備帶領學生進行三項科研項目研究。可以看出,在一個謙和的外表下,跳動着魏老先生那顆經歷了千錘百煉之後的赤誠之心。
記者:您是家族中第一個走出來的讀書人,這與您的夢想有關對嗎?
魏壽昆:我家從來沒有出過一位中學生。讀私塾、學買賣、當老闆,是祖輩走過的從商道路。我則拋棄從商道路,在家裏鬧了一場革命。不到十歲的時候我想當科學家,到了大學以後我想出國留學走科技救國的道路。留德五年又兩個月,爲我一生爲祖國和人民服務奠定了基礎。
記者:當初您爲什麼選擇學習冶金?
魏壽昆:中國地大物博,但當時鋼鐵少,祖國需要鋼鐵。
記者:1948年年底,您被列入計劃南遷的名單,但您爲什麼選擇留下來?
魏壽昆:孟子說: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那時國民黨已經失去民心,興國的希望在共產黨身上,所以我一定要留下來迎接解放。
記者:您的頭銜很多,您最喜歡的是哪一個?
魏壽昆:教師。
記者:您從教77年,教出了無數的學生,您對他們最想說的話是什麼?
魏壽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大家都應該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