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電視劇頻繁涉及“婚外戀”、“第三者”題材重複劇情誇張角色太“多情”引起爭議家事鬧熒屏溫馨難見只“濫情”
廣電總局已開始醞釀限制政策專家認爲:編劇創作需要觀察生活應大膽創新增加新元素
掛號原因
“婚外戀”氾濫熒屏
曾幾何時,涉案劇、古裝劇和家庭倫理劇被稱爲中國電視劇市場中的“三駕馬車”,並且馳騁熒屏多年。不過,2004年,廣電總局考慮到涉案劇易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下令其撤出黃金檔;今年,古裝劇也被調整,要求控制數量。因此,家庭倫理劇成了影視公司投資的“重中之重”。
可是,由於這類題材中都將賣點集中在了“婚外戀”這樣的社會話題上而引起各種爭議,觀衆也開始對熒屏氾濫的“第三者”產生反感,以至於該類題材的收視率也大幅下滑。同時,也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前不久就有消息稱,廣電總局將要對該類題材劇目進行控制,目前已經開始醞釀限制政策。
臨牀表現
質量不高題材重複
近日從第四屆中國國際廣博會上傳來央視突然清退700集左右電視劇的消息,而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家庭倫理劇。據央視影視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將被清退的家庭倫理劇主要的問題就是質量不高,題材重複嚴重,擔心觀衆會審美疲勞。
感情過多產生誤導
儘管廣電總侷限制家庭倫理劇中有關“第三者感情問題過多”的決策還沒最後公佈,但是相關消息一出,立刻引來很大關注。在某大型網站所做的相關調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觀衆認爲誇大渲染“婚外戀”的電視劇氾濫,會“影響家庭和睦,對青少年影響很壞”。
導演鄭曉龍認爲,“婚外戀”、“第三者”的確屬於社會問題,但現在熒屏上涉及此類的情節過多,並且有誇大、渲染婚外戀的現象,這樣會給青少年一種錯覺,以爲有婚外戀是合理的,從而產生誤導。
病因分析
熱播劇“商機”讓人眼熱
多部家庭倫理劇熱播之後大受歡迎,這讓不少影視公司看到了“商機”。於是,一系列關於婚姻的故事如《危情杜鵑》、《保衛愛情》、《離婚女人》等劇應運而生,而這些劇只有一個主線——婚外戀故事。
影視評論家侯鑫東表示,這些故事的模式構成幾乎千篇一律,而且很多都是模仿一些已經播出成功的劇作,但觀衆們開始愛看,看多了就會覺得家庭倫理劇的編劇們都已“江郎才盡”。
爲吸引眼球過分渲染
京視傳媒節目研發部經理馬勇表示,原本最先“吃螃蟹”的公司借鑑的是國外的影視表現手法:展現超常規現實和負面現實。
“美國的劇作家愛用這種比較‘極端’的劇作來反映非常規現實。但我們不能總去模仿別人的表現手法,爲了追求戲劇衝突就過度渲染婚外情,這樣會對受衆審美心理判斷造成失衡。”馬勇說,這類題材未必能被觀衆和市場接受,因爲劇作並不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和規則。
診斷結果
缺乏定力濫用感情
娛樂處方
編劇需要觀察生活
開方醫師:作者常羽
“婚外情”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電視劇不該過分誇大,“婚外戀”太多不但讓人覺得“假”,還會覺得社會“太黑暗”,讓人對婚姻、對愛情失去希望。這跟編劇沒有切實的生活體會有關。
編劇沒有去了解現實生活,只能閉門造車。拍家庭倫理題材不需要編劇的想像力或者是華麗奢侈的大製作,只需要主創人員認真觀察生活,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合理“加工”才能得到觀衆的認可。
創作需要突破瓶頸
開方醫師:製片人鐵佛
家庭倫理劇雖然是目前最爲炙手可熱的電視劇題材,然而,新熱點也引發了新問題,“許多劇本大同小異,情節走向和人物設置都離不開‘第三者’。像這樣作品的做工比較粗糙,而且太急功近利了。觀衆當然不會買賬!”
我覺得,家庭倫理劇不能光在“情感”問題上大膽,還應該重點在內容突破上大膽些,比如換角度,開創全新的模式。建議有些家庭倫理劇可以根據內容增加一些全新的元素進去。
減少“夫妻情”關注倫理
開方醫師:著名導演楊亞洲
現在的倫理劇編故事的成分太多,講倫理的時候太少。像韓國家庭倫理劇能夠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觀衆;相比之下,國內的平民戲、親情劇卻由於年代色彩太重、夫妻矛盾太多隻能吸引中老年觀衆。像我國從古至今最提倡的‘孝道’在國內的一些電視劇中甚至在平民戲中“斷檔了。我們應該重拾這些精華的東西。本版撰文/記者鍾華
近期家庭劇病歷表
《出軌》 2006年2月(北京臺)講述的是運動員馬奔、楊副市長、馮醫生三個家庭在婚外戀、一夜情中解體。《危情杜鵑》2006年3月(北京臺)一位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愛上家裏的小保姆。《保衛愛情》2006年7月(上海臺)展現妻子如何通過各種方式打贏第三者。
《離婚女人》2006年7月(北京臺)講述4個家庭的情感糾葛和婚姻的裂變。
《出軌》:戲裏幾乎每一對夫妻都在出軌
《保衛愛情》宣傳語上直言“大戰二奶”,確實“奪人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