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毛里求斯的蜜月島到愛琴海的米科諾斯島,都有來自中國的新婚夫婦舉杯向月;從盧溝橋的趙登禹將軍墓到南京雨花臺的烈士紀念碑,都有遊人獻上的鮮花和月餅;廈門與金門同時燃放焰火,孔子故里與秦淮河畔傳統文化交相輝映。2006年“十一”黃金週,“國慶連家慶”的主題,被闡釋得淋漓盡致。
中秋月是故鄉明
“不在家過節,已經習以爲常。我沒有想自己的家,我想的是104名乘客,能夠快樂安全地回家。”中秋之夜,海航HU7061航班上,已經飛行8年的乘務長胥彤告訴記者。10月6日,中秋佳節當天,海航執飛航班485個。而乘客大多是以家庭爲單位,舉家出遊後趕回家過團圓節的。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海航集團新聞發言人胡杰,用幾句唐詩描述了這個黃金週收尾階段,中國人對“月是故鄉明”的情感。
中秋節前一天,全國長線遊客就開始進入第一個返程高峯。全國假日辦統計顯示,截至10月5日18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251.45萬人次,比前一天下降19.6%。而截至10月6日18時,這個數字比前一天又下降了29.4%。
令人感動的,有另一種“歸鄉”。黃金週期間,南京中山陵景區人流涌動,單日接待遊客達十餘萬人。人羣中幾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在孫中山先生塑像前,他們列隊三鞠躬,神情肅穆。“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也是遊子回家的時候,我們幾個臺灣老兵約好一起回來。”來自臺灣的遊客劉肇基指着沿石階不斷上涌的人羣說:“我們同根同祖,同文同種,有太多共同的認知和牽掛,我們相信兩岸直航不會遙遠,兩岸同胞大團圓也一定會實現。”
“十一”黃金週第六天的中秋節,以“親情、團圓、和諧、合作”爲主題的“海峽月·中華情”中秋文藝晚會在廈門舉行。這臺晚會,突出全球華人團圓聯歡的溫馨氛圍,並在臺北101大樓、廈門和金門之間航行的輪船、鼓浪嶼港仔後沙灘分別開設三個分會場同步現場直播。廈門與金門同時燃放大型焰火時,“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感受,讓華夏子孫無不動容。
遊子天涯共此時
與“月是故鄉明”相映成趣的,也許是“天涯共此時”。這個黃金週,許多人舉家出遊過中秋。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新人蜜月遊在黃金週出現高潮。“緣定天涯海角”“出境蜜月團”“情定愛琴海”等花樣百出。北京凱撒國旅總經理陳小兵說,他們此次黃金週推出的歐洲浪漫主題,很受新婚夫婦歡迎。
“我們正在希臘的米科諾斯島度蜜月。島上美景令我們流連忘返,讓我們終身難忘。”參加凱撒國旅“情定愛琴海”旅行團的北京新婚夫婦劉世忠和劉輝,通過電話告訴記者:“我們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能夠到世界上美麗的島嶼度蜜月,這要感謝我們的偉大祖國。正是由於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一天天富裕,我們纔會實現父輩做夢都不敢想的願望。爲此我們會更加努力工作。今天是中秋節,我們在這裏向祖國的父老鄉親致以節日的問候。祝大家中秋快樂,幸福安康,祝祖國繁榮昌盛!”
記者與另一對新人李文捷、高凡取得了聯繫。8月30日結婚的這對新人,黃金週參加了凱撒蜜月團,中秋節正好在非洲毛里求斯的蜜月島上。“祝偉大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他們由衷地說,“我們非常高興,能在萬里之外祝福祖國。在這裏,我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什麼是國,什麼是家。只有國富強,纔有家幸福”。
皎潔明月照汗青
10月6日晚,北京下起了雨。宛平城裏、盧溝橋畔的遊人仍然興致不減。盧溝橋不僅是當年燕京盛景“盧溝曉月”的所在地,也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之橋,是每個中國人心中偉大的抗日戰爭無字豐碑。
宛平城東門外鐵路橋側的趙登禹將軍墓邊,不知道什麼人放了兩束鮮花,還有一盒月餅。這位民族英雄,在長城喜峯口率領大刀隊,威震敵膽;“七七事變”身先士卒,不幸遭到敵人伏擊而壯烈殉國。
進入黃金週以來,從瑞金到延安,從西柏坡到廣安,從大渡河到雨花臺,紅色旅遊成爲這個黃金週一大亮色。在千家萬戶團圓的日子,人們沒有忘記爲中華民族自由獨立而犧牲的先烈。在紅都瑞金,各個旅遊區開展了新的旅遊項目:中央印刷廠開始印當年的“鬥爭報”,“二蘇大”禮堂前開始了升國旗儀式、放土炮。僅“十一”黃金週前三天,瑞金就接待海內外遊客2萬多人,同比增長22.6%,而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於都,平均每天遊客達到5000人次,是以往黃金週的兩倍以上。
南京綠樹掩映的雨花臺景區,同樣是遊人如織。巍巍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擺放着幾束鮮花。“我們每天都要到景區來散步、健身,經過這些年的綠化建設,雨花臺已不僅是緬懷先烈的地方,也成爲廣大市民的遊覽、休憩場所。”家住雨花臺附近的趙志誠老人說,“日子過得越舒心,我們越是不能忘記長眠在這裏的烈士,是他們用自己的犧牲,爲我們換來了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每年的清明、國慶兩個節日,我們全家都要來這裏獻花”。
禮儀之邦月明中
“見賢思齊焉”“擇其善而從之”。國慶節這天,徐州建築學院大三學生馮鬆與同學一行6人,來到孔子故里曲阜參觀。她說:“以前只在書本上學習《論語》,現在行走在孔子故里,就是想親身感受‘不學禮,無以立’的氛圍。”
“十一”黃金週,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發佈《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爲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爲指南》。在孔子故里曲阜,感受文明旅遊,使“禮儀之邦”的含義,顯得格外具體而生動。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在孔子故里,無論是遊客還是當地導遊、小商小販,都遵循着孔子理念。踏着千年地磚,穿過蒼松翠柏,來孔廟、孔府、孔林參觀的遊客多是隨團前來。記者注意到,遊客隨身攜帶非常簡單,除一個手提包、相機外,頂多再帶一瓶礦泉水,很少見到有帶零食的,也見不到遊客隨地亂扔果皮、碎屑的現象。
自稱是孔子七十四代孫的孔凡禮,是孔府的一名清潔工。他告訴記者,以前清潔工忙不完,現在遊客素質提高了,他們輕閒多了。據曲阜市文物局門禁管理處主任夾紀坤介紹,黃金週期間,“三孔”遊客人數每天在萬人左右,大家都比較注意公共形象,環保意識有了明顯提高。
連日來,六朝古都南京,十里秦淮再現十里華燈、十里清流。上百隻彩燈高挑的畫舫、遊船載着遊客往來觀賞城頭明月、兩岸綠樹修竹。“就像河流往往蘊含着城市的精神,民俗也潛藏着我們民族文化的底蘊。”南京祖傳彩燈藝人、民俗文化研究者餘興明說,“越是在社會快速變革的時代,傳統文化特有的價值、魅力和凝聚力越是能夠彰顯。近年來民俗文化的復興,不僅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必然走向,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西方文化、進而重樹自信心的表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