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由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和所屬的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中標的尼日利亞鐵路現代化工程項目簽約儀式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該項目總投資達到83億美元。由中國承建非洲最長的現代化鐵路,被認爲是爲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獻上的一份賀禮。
在即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上,還將有中非之間更多領域中的合作項目簽署儀式。各類合作項目,將與峯會上的其他活動一起,生動地詮釋着中非之間的深厚情誼。中非之間的友好合作和交往,也有力地駁斥了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言論。
回顧過去,中國和非洲有着相似的歷史命運,都曾經備受蹂躪。而今天,中非在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促進文化交流等許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訴求。社會發展和經濟合作等領域強烈的互補性,吸引了中非雙方互相接近。這種接近,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強勢要求,而是基於雙方互惠互利這樣一個最本質的緣由。
在歷史上,非洲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統治。殖民主義的特點是併吞性的征服和文化的單一性——對比起來看,中國對於非洲在文化上重視互相借鑑,吸取對方精華,在經濟發展方面重視互惠互利,而全然沒有任何“征服”的意味。“一個給你魚鉤並將技術傳授給你的人,肯定是真心希望你不再捱餓的朋友。”烏干達貿易國務部長萬布齊·加加瓦拉曾說過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新殖民主義”論不過是個僞命題。不過,萬布齊沒能說出來的另一層意思是,“授人以漁”者在幫助對方的同時,也可在這個池塘中收穫更多。
互利的合作,才能是長久的合作。這是一個樸實的道理——小到個人之間的經濟往來,大到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都遵循着這個基本的規律。從這個規律延伸出來看,中國在許多方面給予非洲的支持和幫助,固然因爲雙方長久以來的深厚情誼,但更因爲那些來自中國真誠的幫助,在改善非洲民衆的生活處境,幫助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反過來促進中國自己的發展。也正因爲是互利的合作,雙方的交流真誠自然,而不必虛僞應付。
回溯中非開啓外交關係之後的50年裏,中國給予了非洲許多實際的幫助。即使是在中國自身條件尚不寬鬆的年代裏,也同樣盡己所能,急非洲朋友之所急,並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上世紀70年代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這條鐵路至今仍在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着重大作用。
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自身國力大大增強之後,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力度也在加強。數據顯示,迄今中國減免了非洲31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債務158筆,共計約109億元人民幣;1956年至今,中國在援款項下幫助49個非洲國家建成了720多個成套項目,如此等等。事實上,在近些年中非之間經貿合作繼續深入的條件下,中國對非洲幫助的領域也在拓寬——從貿易政策、關稅優惠、金融支持、扶貧以及項目合作等方面,都體現出來自中國幫助的深度與廣度。
比如在關稅方面,從去年開始,中國給予多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出口零關稅的優惠政策。又如在貿易政策上,中國體現出了明顯的讓利特點,即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優先考慮非洲的需求,着眼於壯大非洲的經濟實力。中國領導人還明確要求,在非洲的中資企業要注重工程質量和效益,注重保護環境。
中國對非洲長期的幫助,促進了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一種雙贏的效應也開始顯現。中國的企業在非洲大陸發現了更多的商業機會,而無論是中非之間的貿易或者是直接投資,都有助於改善非洲目前在經濟全球化中的邊緣化處境。另外,在資源的合作方面,非洲目前資源總體開發水平和有效利用率均十分低下,許多非洲國家冀望通過初級產品出口獲取發展資金。而中國經濟發展卻面臨着巨大資源需求,雙方合作互補的空間十分廣闊。這種合作,對於雙方來說都是真誠而具有積極意義的,因而也就容易取得雙贏效果。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明天就將開幕。這次論壇的主題定爲“友誼、和平、合作、發展”,寓意明顯——這表明會議既要談友誼,又要談合作,而承載着雙方友誼的合作必將是互惠互利的。我們也預祝一個成功的峯會在北京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