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誼、和平、合作、發展”的醒目標語,佈置在天安門廣場兩側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的會場。這幾個字是此次盛會的主題,也概括了我國政府與人民對待中非關係的基本理念。值得指出的是,這一理念早在兩千年前,中非關係還處於間接交往時期就萌芽了,並閃耀出歷史的光彩。
中國與非洲的交往是與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聯繫在一起的。那時的世界格局是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對立。爲了抵制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無論是西方的希臘、羅馬,還是東方的秦漢王朝,都注意向西亞非洲發展。但是由於地緣政治的不同,和傳統文化的差異,它們有着不同的理念。希臘、羅馬是侵略和佔領。亞歷山大滅亡古埃及建亞歷山大城,羅馬滅亡迦太基,在北非建它的阿非利加行省(非洲名稱由此而來)。兩漢王朝秉承儒家“和爲貴”的思想,同時爲“斷匈奴右臂”不斷派使臣張騫、班超、甘英等人到西方,求和平求聯合求友誼,以打通絲綢之路。結果是埃及的魔術雜技藝人(“黎軒善弦人”)到東漢,埃及建起絲綢加工廠(古墓中已有發現),這說明中國與非洲的交往一開始就是以“和”字當頭,其理念是十分高尚的。
中世紀時,西方國家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征”,持續約300年。而東方的中國對不同的文明,採取了接納、包涵、交融、追求共同發展的理念,正因如此,從唐朝起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了。中國輸往西方的商品不僅是絲綢,還有瓷器和茶葉。正是這種理念纔有了汪大淵赴麥加朝覲走訪非洲的佳話和著名遊記《島夷志略》的問世;纔有了鄭和航行非洲的壯舉,中國人在15世紀前對非洲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14世紀中國地理家繪製的非洲地圖是倒三角形,很準確;而西方人繪製的非洲地圖是無邊際的一片,只能畫個國王手拿黃金,說明這時很富饒。
15世紀西方殖民者對非洲、亞洲的侵略,使中非關係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長達約500年。這時期中國人走進非洲是以華奴、華工身份前往的,他們被迫受僱於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礦坑裏、在毛里求斯等地的種植園裏、在剛果、西非、北非的築路工地上都有華工的身影。後來有的華工留了下來,成爲非洲華僑的起源。共同的歷史遭遇使他們繼續中華民族的傳統理念和美德,與非洲人民友好相處,同舟共濟,爲共同開發非洲而獻身。在中國本土也持這種理念。孫中山呼籲“聯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共同奮鬥”,就是體現。
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席亞非會議,宣揚中國人民追求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理念。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與非洲國家代表相遇,贏得信任,翌年中國與埃及建交,開闢了中非建立新型外交的新紀元。周總理提出了“援非八項原則”。首先強調援助是相互的,中國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政策有了重大調整,對非政策仍是“平等互利、講究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這與當代西方國家所強調的對非政策理念仍然有着根本差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進一步弘揚中非關係的傳統理念,這必將使深厚的中非友誼,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