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8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倒計時聲響起:“……3、2、1,點火!”“北航一號”探空火箭拔地而起,直驅長空。

這枚火箭由北航的14名本科生獨立設計完成。火箭發射前,學生們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合影。
23歲的朱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學生。在過去的近一年時間裏,他和自己的13位本科同學完成了一件普通人看來有些神奇的事情:研製一枚探空火箭,並把它送上藍天。
11月1日凌晨,朱浩和他的夥伴們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場。臨近發射,他們的心情愈發緊張。8時整,倒計時聲響起:“……3、2、1,點火!”一枚火箭拔地而起,直驅長空。11時、12時,另外2枚火箭也被成功送上藍天。
這3枚火箭同屬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探空火箭項目”。由大學本科生獨立設計併成功發射火箭,這在我國還是頭一次。
“‘北航一號’不是玩具,而是‘真’火箭”
作爲此次火箭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朱浩這樣介紹他們一年來的心血:“‘北航一號’可不是玩具,它是一枚真正的火箭。”
“北航一號”探空火箭全長2.5米,重95公斤,有效載荷質量10公斤,火箭的六大系統一樣不少。
“‘北航一號’的升空高度達到9800米,落點和原來預算的差不多。火箭的六大系統中,有4個測試成功,1個沒有測試到,遺憾的是,回收裝置最後沒能打開。不過,總體來說火箭發射取得了成功。”朱浩說。
探空火箭是在高空進行探測和科學實驗的火箭。據介紹,“北航一號”探空火箭主要用於大氣參數的測量。有專家評價說,它的潛在應用價值很大,尤其是爲廉價火箭的發展探到了新路子。
“造一枚‘真’火箭,不容易”
“別看我們都是宇航學專業的,但要造出一枚真正的火箭,還真不容易。”朱浩接受採訪時說。
2005年11月,朱浩取得了保送碩士研究生的資格。他和幾個同學開始構想從事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北航宇航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國飆的腦子裏,也在盤算着學生培養的新方式,“最好做一個航天項目,讓學生能用到所學的相關知識”。
很快,朱浩和幾個同學從蔡老師那裏接過了研製探空火箭的項目。由12個素質好又學有餘力的同學組成的團隊,按照火箭研製的分工,開始了工作。後來,又有兩位同學加入進來。
“最難的是開頭。”朱浩說,“光搞清楚從哪下手,就折騰了一個月。”他們無數次地向學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請教,方案一次次被否定,問題一個個被解決,“動力先行,最後終於決定,先從發動機入手”。
“沒想到簡單的原理實踐起來會這麼難。”參加火箭項目的王文龍告訴記者,以前雖然學過火箭發動機、流體力學等專業課程,但實際設計則需要掌握大量書本上沒有的工程實踐知識和經驗。光是發動機組的電腦設計圖就在老師和專家指點下,先後修改了5次。
“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樣工作”
設計火箭這樣的高難度項目,其中的複雜性無法預料。“北航一號”項目剛剛啓動,整個團隊就陷入了困境――由於對各個環節估計不足,日程安排不合理,項目進展緩慢。
“一次,我的工作沒能按時完成,就把責任推給了同學張凌燕,說是因爲他的數據沒給我,導致工作沒法進行下去。”負責設計火箭控制部分的周軍華回憶說,張凌燕因此感到特別委屈,“我們倆鬧得很不愉快”。
團隊在慢慢磨合。3個相關的研究小組搬到了一個辦公室,使得溝通更加方便。周軍華和張凌燕則用一頓飯化解了兩個人之間的“干戈”。
說起做項目的那些日夜,負責火箭發動機部分的薛松柏說,“從沒遭過那麼多罪。”
暑假裏,保送了碩士研究生的同學沒有宿舍住,就在學院的一間會議室裏打起了地鋪。燥熱難耐不說,還得忍受各種蚊蟲叮咬。爲了趕進度,他們常常要通宵在電腦前進行各種仿真模擬試驗,熬到實在睜不開眼了,才蜷在地鋪上沉沉睡去。
作爲指導老師的蔡國飆對他們很滿意。他說,這些學生學會了獨立思考,吃苦耐勞,團結協作,互相學習。朱浩則自豪地說,“我們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樣工作。”
總裝前火箭卻出了問題
火箭發射前,每個人的心裏都非常緊張。但最緊張的恐怕還是箭體結構設計組的張凌燕。10天前,就在動身去呼和浩特市進行全箭試總裝的前一天,火箭在試滑時,發生了箭體上架後晃動的現象,這將直接影響到火箭的成功發射。
同學們立即商議解決辦法。張凌燕連夜趕製,終於在凌晨2點多,拿出了兩套新的方案。
早上6點,張凌燕抓起圖紙,直奔位於大興的零件加工廠。8個小時後,他揹着剛剛趕製出來的零件,出現在火車站,汗溼的手心攥着晚上9點去往呼和浩特的車票。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一整天沒有吃飯了。
火車上他終於睡了個安穩覺,“問題解決了,明天睜開眼睛,就可以與同學們會師了”。
實踐需要合適的平臺
項目做成後,朱浩有了更多的自信,他說,在理論聯繫實踐方面,大學生們不是不想幹,而是苦於沒有發揮的平臺。
同學們都說,“北航一號”探空火箭上天,需要感謝很多人。“學校、航天科研院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我們可以說是一路綠燈。”
對於“北航一號”的研製,北航方面除了爲學生提供必備場地、經費等,還特別成立了一個7人指導小組,其中包括3名老教授。一些老師也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幫助學生聯繫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和零件加工廠。
據瞭解,北航將把2005年啓動的學生探空火箭項目作爲一個系列,繼續下去。接下來,還將有“北航二號”、“北航三號”……
朱浩目前正在攻讀碩士學位,他對自己的未來很肯定,“將來一定會從事航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