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胡塞會長一家為記者准備了豐盛的水果和點心。
屠麗美攝早就聽說中亞地區居住著中國人的後裔——東乾人,而且至今還保持著中國晚清時期的傳統和文化風俗。《環球時報》是最早報道東乾人的媒體之一。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些操著一口130年前清代陝西方言的東乾人,生活有多大改變?與中國的來往有多密切?《環球時報》記者在哈薩克斯坦民族聯盟官員的陪同下,再次探訪了這個與中國人有著親情血緣關系的東乾人聚居地——馬三旗。
老老少少都說『陝西官話』
到明年年底,東乾人已經在中亞地區生活了130年,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19世紀下半葉,我國西北陝甘寧地區曾發生持續十多年的回民起義。起義失敗後,3萬多人在起義首領白彥虎的帶領下背井離鄉,翻越了茫茫的天山,逃到了中亞。此後,這批陝西回族移民就與華夏大地徹底失去了聯系,成了中亞大家庭中的一個新民族,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統稱為『陝西村』。
剛到中亞時生存條件異常險惡,但他們竟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東乾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作,種植水稻、小麥、蔬菜,栽培果樹,繁衍後代。初來時只有3000多人,現在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主要分布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的幾個聚居點。他們還大大豐富了中亞原本有限的蔬菜品種,東乾人來之前,當地百姓冬天只能吃到土豆、胡蘿卜和洋蔥這『老三樣』。
在中亞紮根後,東乾人不忘本,代代相傳,牢記自己是『大清國人』的後代。東乾人走親戚,參加婚喪嫁娶儀式,必須使用母語——東乾話,不然會遭人白眼。因此,他們現在除外出用地道的俄語外,還操著一口帶有濃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時期的『陝西官話』,如將領導稱為『頭領』,將政府機關稱為『衙門』,把政府官員稱為『大人』,將警察稱為『衙役』,稱店鋪老板為『掌櫃』,稱銀行為『錢莊』,學校叫『學堂』,妻子為『婆姨』。他們老老少少都會說『陝西官話』,但由於當時遷徙過來的東乾人多為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長期與中國隔絕,他們已經不認識漢字。為了保留中國的文化,東乾人創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用俄文字母拼寫出的東乾文。因此村上人人都有兩個名字,一個中文的,一個俄文的。
仿佛回到了陝西農村
馬三旗位於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從阿拉木圖需要驅車300多公裡。到了馬三旗,天色已晚,但見沿途的村莊,陝西韻味十足,一個個方方正正的院落前都放養著雞、羊和牛。馬三旗營盤鄉的馬鄉長以及東乾人協會會長安胡塞早早地等候在村口。
走進東乾人的小院,感覺就像回到了陝西農村。院子裡種著各種花草,窗臺上也擺著花草,安胡塞會長說,這都是老習俗老傳統了。進屋後,就發現炕桌上早擺滿了水果和點心,櫃子裡的盤子、碗擺得整整齊齊,旁邊還疊著幾床大花被,一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裡屋的床上,更是鋪著繡花的大紅床單,安會長拿起床上的繡花鞋告訴記者,這是新娘子結婚時必須穿的。東乾人極為看重婚禮,他們基本保持著清朝時婚喪嫁娶的習俗,如結婚時,新郎必須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新媳婦必須腳穿繡花鞋,梳著樣式復雜的清代婦女發式——『燕子頭』,身著繡滿龍鳳圖案的紅色大襟裙衫。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東乾新娘沒有大紅蓋頭,但手中卻仍然拿著紅色的繡花絲帕。沒想到,中亞大地上,中國人目前只在舞臺、電影和博物館纔能看到的服裝,在東乾人身上鮮活地展現著。
東乾人一見我們,就像見到了家鄉人一樣親切。吃完了水果點心,東乾婦女又忙裡忙外地張羅開了,煎炒烹炸,又是糯米糕又是酸辣涼皮,又是羊肉面又是饅頭包子,桌上擺了滿滿三四十個大碗,大概屬百年前清代的中式菜餚。打開的話匣子更是滔滔不絕,安胡塞會長年輕時曾在莫斯科上過大學,由於身兼數職,現在經常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來回跑,所以他的漢語說得相當流利。安會長的小孫女一直依偎在記者身旁,老想與我們說話,但彼此之間只能似懂非懂。對記者來說,她的話實在『太古代了』。而這個女孩小小年紀估計也不明白,為什麼『俺老家來的人竟然聽不懂俺講的話』。但她叫『爺爺』和『奶奶』時,與中國人講得一模一樣。
多子多福傳統根深蒂固
在哈薩克斯坦的東乾人勤勞質朴,多數從事蔬菜種植,家家前後院都有一大片綠油油的菜地。不過,現在他們的生活慢慢起了變化,原來90%靠農業,現在開始做起了邊貿生意,還有的靠編織毛衣,甚至有的在經濟中心阿拉木圖和新首都阿斯塔納開飯館,因此目前的生活普遍富裕。
在阿斯塔納,記者見到了東乾人安老板,他現在經營著三家餐館,規模相當大。
安胡塞會長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一兩輛汽車,每個家庭年收入都在三四千美元,生活相當安定。
東乾人已融入了當地的社會政治生活,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和睦相處,是受教育最高的少數民族之一,族群裡有許多音樂家、畫家、藝術家、教授等。同時,他們還保持著那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中國古朴民風,家裡不鎖門,院子一天到晚不關門。此外,他們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傳統,因此馬三旗有許多『英雄母親』(一般有10個以上子女的母親纔有此殊榮),有一位『英雄母親』竟然生了17個孩子,有63個孫子,繁衍了一個100多人的大家庭。
東乾人非常注重對文化和傳統的保護和傳承,建起了自己的東乾人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裡有當年翻山越嶺從中國帶來的壇壇罐罐,還有傳統的清朝服飾、繡花鞋等。他們還把東乾人的語言和文化很好地留存下來。博物館裡有大批的東乾書籍和報紙雜志。他們每年還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例如演奏揚琴、二胡和響板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樂器,能紮出蜈蚣、龍、蜻蜓、蝴蝶等復雜的風箏,還能巧手剪紙。
同中亞其他民族一樣,東乾人也經歷了蘇聯時期社會生活的沈悶和平穩,也體驗了蘇聯解體後整個社會轉型時期的動蕩與機遇。如今,東乾人終於『走出去』闖蕩世界了,安胡塞會長現在就是哈薩克斯坦民族聯盟的常委,經常往阿拉木圖跑,可以直接跟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反映問題。總統曾希望安胡塞到農業部任職,但安胡塞更想集中精力辦好『陝西村』的事,婉言謝絕了。
前不久他向總統反映運輸蔬菜的路上『路卡』太多,總統一句話,就撤了67個交警站,大大方便了東乾人運送蔬菜。
每年送孩子去學『老家文化』
百餘年來,東乾人與故土音訊隔絕,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纔開始有來往,1991年中國代表團首次訪問『陝西村』,那轟動場面到現在都讓東乾人忘不了。此後,中國媒體開始關注東乾人的生活,中國代表團也開始陸陸續續訪問東乾村。到目前為止,馬三旗已接待了無數個中國代表團,20個多中國電視臺來采訪過,陝西方面來的人最多。
近幾年,中國國內特別是陝西省同東乾人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東乾人回陝西尋根問祖,不少年輕人留學西安學習漢字,更多的是想去中國做買賣。東乾人還先後從陝西引進了制磚機和生產餅乾、油漆等的設備,辦起了公司和工廠。中國企業也到馬三旗大力搞扶植,幫助他們科學種植蔬菜,掌握溫室大棚技術。目前,哈薩克斯坦培植的蘑菇都是從『陝西村』購買的菌種。營盤鄉馬鄉長樂呵呵地對記者說,『這樣,我們東乾人一年到頭都能掙到錢了。』
目前,東乾人協會在西安設了辦事處,每年都送300多個孩子到西安學習『老家的文化』。
安胡塞會長說,需要加強與老家的來往,從老家吸取詞匯,豐富『陝西村』的陝西話。安會長還十分希望陝西老家的企業家到他們這兒投資。他還說,最近正在忙的大事就是籌辦明年的東乾人定居中亞130周年慶典,他馬上要到北京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