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戰機升空
深秋時節,東海艦隊航空兵某師成功組織了一場空中對抗演練,驗證了近年來該師探索的“以協作方式開展戰術訓練,以對抗方式深化戰法研練,以實兵演練檢驗訓練質量”的組訓路子。他們突破對抗訓練的“瓶頸”,探索對抗訓練新路子的做法,給人諸多有益的啓示。
這是一次空中戰術對抗演練。茫茫海空中,該師戰機編隊奉命緊急升空攔截來犯“敵”機,由於兄弟部隊扮演的“藍軍”沒有按固定的套路擺兵佈陣,使得該師戰機3次按程序攻擊無果。
正當有的飛行員抱怨對手“犯規”時,師領導卻陷入了沉思:戰場永遠沒有固定模式,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反思部隊這些年來的訓練,實兵對抗演練太少,一搞對抗演練均是按照預定的時間、空域及飛行航線,飛行員得不到逼真的戰術訓練,造成了技術上高分、戰術上低能的低層次循環。不打破訓練中墨守成規的套路,戰鬥力就難以有新的突破。
針對平時戰術訓練練程序多、練內容少,缺少實質性對抗等問題,在上級指導下,該師對訓練進行了大膽改革創新,將戰法試訓和對抗演練貫穿於全年飛行訓練,做到有飛行就有戰法試訓。他們不僅在訓練中增加對抗課目的比重,還把小範圍內的尖子對抗拓展到以團爲單位的規模性對抗;將本場簡單環境下的對抗,延伸到陌生環境、陌生空域實施。部隊的戰術對抗訓練實現了從“低循環”到“高難度”的轉變。
前年底,一場空空對抗正在東海上空進行。激戰中,該師戰機兩次突破中距對“敵”機羣進行了有效攻擊。然而,在該師戰機完成攻擊準備退出航線時,卻受到出其不意的攻擊。
爲什麼部隊長期精心研練、自以爲得心應手的戰法套路,在實兵對抗中卻“敗走麥城”?該師領導經過反思後清醒地認識到:平時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主要是在本部隊建制大隊之間的戰法對抗演練,“藍軍”充其量只充當了陪練的角色,對抗缺乏真刀真槍的硝煙,研練的戰法在“實戰”中往往難以奏效。
爲使“藍軍”成爲真正的“磨刀石”,師裏選拔全師尖子飛行員組成了新的“藍軍分隊”。他們利用多種途徑,蒐集了數十種外軍飛機資料加以研究,模擬外軍作戰特點,編寫出了實戰性極強的“藍軍分隊”訓練提綱,有效提高了訓練針對性。對抗中,師只下達具體任務框架,併成立兩套指揮班子,航線選擇、突擊方式、戰法運用等,由雙方根據戰場態勢自己確定。
“藍軍”設置越強大,“紅軍”受到的鍛鍊也越大。在高強度的對抗中,飛行員戰術、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戰法運用也日趨靈活和成熟,一套套新戰法也應運而生。
如何打破對抗訓練的侷限性,建立兵種間對抗訓練機制?師黨委經過論證研究,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了:與艦艇部隊建立新的戰術訓練協作機制,彼此採用臨時配屬或協作達成兵種的合成,從而改變同一戰區、地域內各機種、兵種各自爲戰的訓練狀況,實現訓練資源共享。經過各方面努力,該師與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建立了戰術協作訓練關係。
變則通,通則暢。建立戰術協作訓練機制後,打破了兵種之間的訓練隔閡,達成艦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的有效合成,較好地解決了戰術訓練中“練無對手、打無目標、協同無夥伴”的問題。幾年來,他們多次組織了空海合練、機艦對抗。爲突出訓練的針對性和對抗性,他們由技術訓練向戰術訓練轉變,把一批具有實戰價值的高難課目搬上了演兵場,事先不搞預案,選擇陌生海域、陌生空域擺陣對練,大大增強了訓練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