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億港幣買一隻碗
張永珍雖然出身於古玩世家,但是其藏家名聲遠不如她的哥哥張宗憲。每次拍賣,她總是說“看着很好”,包括此次以1.5億港幣拍賣到手的原屬其兄張宗憲的杏林春燕圓碗,她也只說在現場“看着很美麗”,覺得驚豔就買了。
她只出招兩次: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欖瓶”,經過張宗憲掌眼,她以4150萬港元買下,捐贈給上海博物館;2006年的這次她又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
“真正的專家都沒有這樣的實力。”瓷器藏家馬未都佩服的是張永珍的金錢觀,“她把金錢用到了極致”。
張宗憲買下的蘇州老園子並不出名,但他使之成爲蘇州園林中的異類。一個常去那裏玩的評彈演員說,這所小園林被年過80歲的張宗憲改造成了北方皇家園林樣子,重要處放置着一些他收藏的精品,比如前兩年花人民幣1000萬拍賣到的乾隆琺琅彩薰爐。瓷器專家趙榆說,張宗憲拍賣到手之後,立刻有人想花高出一倍的價錢買,但是他不願意出售,“他已經到了享受這些藝術品的階段了”。
儘管買起古董來不惜千金,但在現實生活中,張宗憲無論對人對己,都很節儉,熟悉他的人說:“他坐飛機一向只坐經濟艙,80歲之前到哪裏都是打的,去年纔買私家車。”和評彈演員們去吃飯的時候,他甚至節省到不願意大家點飲料的地步,覺得那是浪費。
但這不妨礙他成爲成功的古董商人。從十幾歲開始玩古董,到80歲還在做古董生意的張宗憲確實被認爲是當代少有的人物。瓷器專家趙榆介紹,張宗憲的父親張仲英18歲時在上海五馬路開設古玩店“聚珍齋”,是家大店,有位英國爵士一次就買走3萬銀元的貨,而張宗憲自幼就幫助父親從北京進貨,從北京古董商那裏學會很多東西。1948年,父親把他送到香港,張宗憲開始吃了不少苦,弄到一分錢都沒有的地步,“去賣自己的鼻菸壺,賣的錢剛夠一頓飯錢”。新中國成立後,父親也不再有錢接濟他,可是當年他在香港古玩市場上給人的印象,總是油亮的髮型,講究的穿着,透着年輕玩家的氣質,“他是地道的上海人,任何時候都講究賣相”。
上世紀50年代,他開辦的古玩店漸漸有了起色;而80年代,他也是最早來內地蒐羅藏品的香港地區古董商之一。
精明的張宗憲早就發現,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賣上得到更大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1968年他首次參加倫敦的拍賣會,當時這是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就開始了坐着飛機,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由於他很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雲海間度過,於是把自己又稱爲“雲海閣”主。
“他收藏瓷器的特點是‘全美’,要求沒瑕疵;收藏書畫要求‘真、精、新’。”趙榆說。即使真跡,破敗的書畫也不是他的收藏對象,也就是因爲如此,他收藏的東西也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個非常認真、非常正直的生意人。”馬未都這樣形容他。“我不求人,不怕人,賺錢是我的本事,全世界最好的文物許多從我手上過過。”這是他對自己的總結。
張永珍在50年代去香港,正是他幫助的結果。“他們兄妹4人,他和這個妹妹最親近。妹妹剛到香港時候,他還沒發家,倆人一起捱過一段苦日子。”張宗憲最小的兄弟曾開古董店和他競爭,兩人關係不好。成長後的張永珍的生意完全脫離了古董業,在70年代中期,她和霍英東的兒子等人成立專門公司,在香港代理大慶的石油,建立了和內地良好的商業關係。改革開放後,她在內地投資了交通、商貿和房地產,上海的第一幢高層建築雁蕩大廈就是她的手筆。後來,她又把北歐的愛立信等企業引向中國,資產早就遠超兄長張宗憲。“她很大氣,說話、行事都像男人一樣乾淨利落,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底下的工作人員都很怕她。”
她收藏瓷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張宗憲的影響,從一開始,就是拍賣會上買哥哥的藏品。馬未都說:“外人看了覺得奇怪,其實他們在經濟上是獨立個體,這種購買一點也不怪。”
在1999年11月佳士得舉辦的“張宗憲珍藏瓷器”專場拍賣會上,張永珍就成了拍賣會的主要買家:她以1212萬港元買下清康熙胭脂紅地琺琅彩蓮花紋碗;以227.5萬港元買下清乾隆銅胎畫琺琅黃地牡丹紋瓶。拍賣結束後,張宗憲在餐廳碰到妹妹還說:“我知道你有錢,但你也買得太多了,留點給別人買多好,不瞭解的人還以爲你是幫我護盤的。”-
雖然拍賣已經結束很多天,馬未都還是興致勃勃地談論那天留給他深刻印象的場面:“整個場合自始至終一片安靜。不像以往拍賣,總會有些嘈雜聲音,這次除了拍賣師和競拍者的聲音外,就沒什麼多餘聲音。”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圓碗有270多年曆史,“當年是在御窯裏燒製的,甚至都不是景德鎮的官窯”。故宮西側的一小塊地方是當年乾隆燒製少量自用瓷器的地方,選用景德鎮精心製造的白瓷碗,由宮廷畫師在上面作畫,然後將之燒製成功,趙榆說:“是精品中的精品。”流傳於世的只有兩隻,“另外一隻和這隻沒什麼大的不同,但是看上去,這隻更有一種神光”。
這隻碗在21年前的拍賣會上亮過相,當年驚鴻一瞥,就被張宗憲以110萬港幣的價格收歸己有,馬未都說:1985年的110萬港幣也是很驚人的價格。
鎖在張宗憲的櫃中20多年的這隻碗,在此次拍賣會上一直是衆多買家的追逐對象,馬未都記得,喊到5000萬港幣時候,還有十餘個買家舉牌;喊到6000萬港幣時,也還有8個人競拍,“但是此時,多數人心裏都已經清楚,這個碗不是自己能夠得到的了”。直至叫價1億港幣,買家剩下兩個,張永珍和電話競拍的臺灣地區買家,“場面上安靜極了,每個人都想看見結果,都屏住呼吸,當時是以500萬、500萬的價格增加的”。當1.5億港幣的成交價格出現的時候,“還是沒有聲音,大家連鼓掌都忘記了”。臺灣買家始終沒有露面。
這是有史以來中國藝術品成交的最高價格。馬未都分析,主要還是中國藝術品的價值這兩年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和尊重,尤其是這種宮廷藝術品,另外的原因就是,“鋪底的愛好者多了,有了許多叫價五六千萬鋪底的人,基礎雄厚了,纔有更高級藏家出現”。
張永珍就是這樣的藏家,據她自己說,之前在張宗憲那裏看過這幾件藏品,但是他們兄妹的規矩一向是“市場買賣”,所以拍賣前,她也沒有和張宗憲說過,張宗憲前兩天和她吃飯的時候就說:“坐坐看,不一定要買。”結果“她覺得好玩就買了”,一買還買了3件,不過另2件的光芒被這件所掩蓋。這3件瓷器,她對媒體宣佈,準備放在香港自己家的保險箱裏,“不捐贈也不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