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有這樣一句話:“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與我何加焉”。意思是如果不施禮義,不重視以人爲本,喪失人的本性而追求榮華富貴,優厚的俸祿,那麼即使俸祿再多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古人追求清正廉潔,以吃朝廷俸祿而不爲朝廷鞠躬盡瘁爲恥,常修宅仁之心,規勸仕人多施行仁義,少做不廉不潔不義之事,愛戴百姓,因此世間才得以留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佳句。
筆者有感於古人的崇高品德,對於當今黨內少數幹部貪污腐化的不恥現象深惡痛絕。在相繼聽到黨內一些高官因爲貪污受賄而被繩之以法之後,心情不免感到悲哀。這些食國家俸祿的黨員幹部,花着納稅人的錢,卻做着違背民意,損害納稅人利益的事,有如此下場實屬罪有應得。然而痛定思痛,黨中央、國務院抓反腐敗鬥爭多年,卻依然有漏網之魚。從外因上看,懲治措施仍不能有效肅清腐敗,有制度、機制上不完善的原因,筆者認爲更重要還是黨員幹部的內在修養出了問題,外因只是促成腐敗的一個條件,內因纔是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黨員幹部素質低下,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心無社稷,喪失人本,搞欺上瞞下,假公濟私的把戲,即使制度再天衣無縫也只能是一個空架子。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經常反思歷史車轍,借古諷今,目的在於規勸今人以史爲鑑,以史正身,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在利與義面前,黨員幹部能否做到舍利而取義,人本爲懷,這不僅是考驗一個黨員是否合格的標準,更是衡量一名黨員幹部能否勝任職責,能否幹出一流業績的重要因素。
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的領導集體提出以人爲本,構建和諧社會,倡導全國人民踐行“八榮八恥”。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在當今中國社會正處於全面轉軌時期,思想意識多元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是恰逢其時的。強調以人爲本,注重對人的關心,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不巧立名目搪塞羣衆,不弄虛作假欺騙羣衆,不驕奢淫逸對待羣衆,真正把“羣衆利益無小事”這句話常記心中,就不會出現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做官先做人,爲官者必先道德高尚,注重道德的內在修養,筆者認爲這是預防腐敗,肅清腐敗分子,清除腐敗土壤的關鍵。
腐敗必失民心,更無人本可言,社會將無法和諧。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一切都向“錢”看的環境中,怎樣正確看待“錢”本位的錯誤觀念呢?筆者開篇已經作了答覆,在此不必贅述。但是修身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經濟社會亟待全面發展,各種物質條件都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出於人類的自然屬性,誰都會本能地去搶奪生產生活資料,而幹部手中有權,相比普通百姓擁有更多的便利條件。貪污,就是最大限度地佔有資源,不斷滿足自己的私人慾望。既如此,就必須革去人們心中這種歪曲的追求私慾的病態心理,驅除貪念。要預防腐敗現象,教育必須首當其衝。要規勸那些手握重權的人們,必須真正認識到貪者爲世人所不齒,貪污不但不能滿足私慾,更會使自己喪失人格,喪失尊嚴,身敗名裂。只有如此,才能使黨員幹部自覺抑制心中的私慾之火,修身正氣纔不至於引火燒身,自毀前程。
欲,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黨員幹部,是趨利而忘義,縱慾而捨身,還是重義而淡利,捨生而取義,在名利慾望與人格正義之間應該做何選擇,已經不言自明。(馬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