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服務這個詞,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早已不新鮮,而對農村人來講卻着實是個新事物。從今年開始,本市的農村地區也要進行社區建設了,但凡衛生、教育、娛樂、消費種種,也有社區機構性的服務。
這對於改善農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無疑是個創舉。印象中的農村,還依然停留在一種較爲鬆散也相對閉塞的環境中,諸如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教育雖說告別“民辦教師式”的教學,但這只是對全日制的學生而言,而廣大農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渠道還比較單一;醫療衛生方面,“赤腳醫生式”的個體診所,還常常是農民就醫的主要去處。至於文化生活,則更加缺乏,農民們現在的文化生活要麼停留在收看電視娛樂節目的層面上,要麼還處於較爲粗放的“秧歌式”階段。當然,隨着農村打工人口向城市流動,這些人也因爲在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薰陶下,開始將其傳播到農村,但畢竟還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沒有形成一種蓬勃向上的氣勢。
毛主席曾說過,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村問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這句話也不過時。也正因爲如此,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才永遠是“三農”問題。中國農村人口占據大多數,億萬農民從溫飽到小康,從生產到建設,從生活到就業,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課題。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着深刻的教訓,如拉美一些國家,由於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集,給城市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諸如城市建設跟進配套不足,形成很多缺水少電的“貧民窟”,從而也帶來社會犯罪。如何避免這種經濟和社會的“拉美化”也是一個挑戰。
農村建立社區性服務機構,可看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一個創新的思路,這些農村的新型社區必然會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帶來巨大變革,變革出風貌,變革生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