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大年初一,鄭菲菲一覺醒來,發現枕邊多了一抹紅色——一個摺疊着的紅包。打開一看,是一張寫滿字的紅紙:“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勉之。”蒼勁有力的書法,菲菲看出是爺爺的字。她激動地說:“前幾天就跟家人說,今年我不要壓歲錢了,你們送幾句祝福就好了。沒想到,爺爺還真的寫了。”
新春的上海,一種“不討壓歲錢,只要壓歲言”的新風,在一些家庭悄然流行。
大學一年級的吳雪虹今年是第一次以大學生身份給爺爺拜年。她沒有要紅包,只收了爺爺的一句囑咐:“要不斷充實自己,知識永遠是最可靠的資本。”
大學生徐泓得到的“壓歲言”是:“生活中總有不公平,要勇敢接受。”他說,2006年自己在學業、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常常抱怨。看過“壓歲言”,他豁然認識到,自己應當微笑、轉身、向前看。
一些年輕人表示,壓歲錢只是物質,“壓歲言”卻蘊涵精神、文化和溫情。在傳統文化裏,壓歲錢是長輩祝福晚輩的一種寄託,而長輩們在“壓歲言”裏真實、樸實的人生提示,纔是對壓歲錢本來意義的迴歸。
“無論每天快樂抑或悲傷,收穫抑或失去,都不要忘記爲自己留出一段孤獨寂靜的時刻讓心靜下來,好好思考。當生活被繁雜所充斥時,爸爸希望你因爲有自己的思考而變得更加成熟。”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會展專業的朱婧婧讀着父親寫給她的話,用力地點點頭。
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說,以往的春節,紅包越來越厚,文化含量卻越來越低,溫情與感動則越來越少。如今出現的“壓歲言”新風潮,爲親情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增添了“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