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後”新民工的夢想與現實
“正如農村有股推力把農民推向城市一樣,城市也有一股推力把農民工推回到農村。”在福建打工的熊光輝對記者說。
新生代農民工一般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出生,和上一輩相比,他們多半是在初中或高中畢業之後就直接來到城市打工,有的甚至一直跟隨進城打工的父母在城市裏長大,他們對城市的依戀程度明顯增強,渴望在城市中擁有社會根基和保障的願望也更趨強烈,他們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成爲真正的城裏人。然而,現實與夢想之間總是有差距,在城市中摸爬滾打多年後的新生代農民工熊光輝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
記者近日在福州市社會勞動保險公司三樓服務大廳裏遇到熊光輝,他填完一張“退保”申請單,拿到1000多元的退保金後,要到另一個城市碰運氣。
熊光輝說,他來自貴州省平塘縣通州鎮,今年25歲。18歲還未唸完高中就到深圳打工,20歲那年到廣東東莞,再一路由汕頭、廈門來到福州,當過食品推銷員、服裝打板師、廣告業務員等。“我來城裏不爲賺錢,領到的工資也根本養活不了我自己,家裏就我一根獨苗,只要打電話說缺錢,家裏就會立刻給我寄來。”
熊光輝說,在廣東,只要企業不按時發工資,他就會炒老闆的“魷魚”。在福州,單位爲他繳納了一年多的社會養老保險,當時覺得生活多了一層保障,對福州多了一些歸屬感。但當他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後發現,他沒法將養老保險賬戶轉到另一個城市,只能選擇獲取賬戶繳費部分一次性支付金額,頓時有些失落,原來自己仍未能成爲城市的一分子。
熊光輝說,他很瞭解身邊80年代出生的新民工,他們夢想的城市工作和生活,與父兄輩們的體驗差異很大。有報道說,現在全國有1.2億農民工,新民工超過了一半。儘管戶口本上他們仍是農民,但多數人從未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甚至連自己家裏有幾塊田都搞不清楚。他們看着各種各樣的動畫片和玩電腦網絡遊戲長大,評價城裏孩子的“自我”“物質化”“無責任感”這類標籤,對他們同樣適用。他們想在城裏有喜歡的工作,買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但也正因農村戶口,他們中極少人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多數人在城裏“頭頂無片瓦,腳底無寸土”,在城裏無法安居,又不甘心回到農村,於是就選擇在不同的城市間漫遊。
熊光輝說,他的叔叔快50歲了,現在長三角的一個大城市裏打工,像他叔叔這個年紀的人屬於第一代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業越來越困難,他們在城市生活既缺乏社會根基,又缺乏社會保障,在城市裏難以維持生計,就只能選擇返回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