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但近年來隨着“東風西漸”,也開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據報道,今年從歐洲大陸到美國“賭城”,全球的商家都在圍繞春節主題展開促銷活動,發中國的春節財。有跡象表明,“春節經濟”正在逐漸成爲類似“聖誕經濟”的全球經濟現象。
但是,在春節帶來的滾滾財源之中,也發出了很多不和諧的音符。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各種披着禮品外衣的李鬼大量出現,和真李逵打成一團,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會吃虧上當。靜海縣的一名消費者的遭遇就是一例,明明看上去是平時常喝的牛奶,但卻喝不出平時的味道,其中的微妙之處在於包裝上“伊和”“伊利”的“一字”之別。
這種借用知名企業的知名商標、字號、特有名稱、包裝,引起消費者誤認誤購的做法,消費者給起了一個很形象的稱呼叫作“傍名牌”。近年來,這種“取巧的做法一經露頭便受到了衆多中小企業的效仿,食品、家電、服裝、化妝品等行業都屢屢出現”,“傍名牌”造成的“惡性流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比如在服裝行業有一首打油詩真實描繪了這一現象:“卡丹”到處有,“狐狸”漫山走;“老爺”被偷車,“鱷魚”全國遊。
牛頓曾經說過,他取得成功是因爲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成爲謙虛,但是,像那些廠家站在“名牌”的肩膀上的時候,則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投機取巧的行爲,這種做法一方面給消費者形成傷害,同時對於正常的市場秩序構成傷害。
傍名牌者煞費苦心、傍名牌行爲令人眼花繚亂。雖然傍名牌現象屢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本市執法部門查處的成功經驗來看,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建立高效統一的執法監督網絡正是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文/朱胥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