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今年將進一步增加就業完善社保提高羣衆收入
發展好又快百姓實惠多
開發崗位30萬個企業退休養老金月人均過千元社保應保盡保
去年,市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本市的經濟發展站在了一個新起點上,進入了新的上升期。與此同時,老百姓也將得到更多的實惠。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市發改委主任李亞力告訴記者,今年,本市將健全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同時將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上實現突破;緊密圍繞經濟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確保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 李亞力說,近年來,本市在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增加羣衆收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成績卓著,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本市將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30萬人今年將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得以就業,繼續將“4050”下崗失業人員作爲就業幫扶的重點。出臺工資指導線管理辦法,實行工資指導線執行情況報告制度;加大工資集體協商推進力度,企業達到4000戶,覆蓋職工60萬人;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在2006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由月人均743元增加到953元、增長28%的基礎上,2007年月人均再增加100元,月人均水平突破千元。
李亞力說,今年本市要加強擴面徵繳,把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作爲擴面重點,將新增就業人員實時納入參保範圍,實現應保盡保;建立實施以大病統籌爲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
退休工資再漲一成多 醫療保險人人都有份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沒有後顧之憂,是所有百姓的願望。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市發改委主任李亞力告訴記者,今年本市將擴大覆蓋範圍,提高待遇水平,健全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同時將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上實現突破。李亞力說,今年本市要加強擴面徵繳,把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作爲擴面重點,將新增就業人員實時納入參保範圍,實現應保盡保;繼續調整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調整標準爲企業在崗職工工資增長率的70%,養老金增幅約11%左右。
李亞力說,今年本市還將建立實施以大病統籌爲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這項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在保障對象上,將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範圍內的學生、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納入保障範圍;在籌資水平上,根據保障範圍內各類人羣醫療消費需求和繳費能力,確定不同人羣的籌資水平;在待遇標準上,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原則,參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支付辦法,確立適當的支付範圍和支付比例。在繳費辦法上,以個人和家庭繳費爲主,對特殊人羣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工資總額增長12%以上
同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百姓的腰包變鼓了。去年,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8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22元。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市發改委主任李亞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年本市將確保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確保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長12%以上,同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李亞力說,今年本市將嚴格執行經營者收入與職工收入掛鉤辦法,企業職工收入增幅沒有達到考覈指標要求的,經營者收入要相應扣減,確保經營者收入與企業職工收入、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出臺工資指導線管理辦法,實行工資指導線執行情況報告制度。加大工資集體協商推進力度,企業達到4000戶,覆蓋職工60萬人。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在2006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由月人均743元增加到953元,增長28%的基礎上,2007年月人均增加100元,月人均水平突破1000元。
開發各類就業崗位30萬個
只要不挑揀都能有活幹
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市發改委主任李亞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年本市將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全年預計開發各類就業崗位30萬個,只要不挑揀,都能有活幹。據介紹,今年本市圍繞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投資項目和重點工程,落實就業崗位,預計用人需求達到8萬人;圍繞海河綜合開發帶動的服務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預計用人需求將達到5萬人;在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中擴大就業容量,今年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可增加從業人員5萬人;緊密圍繞居民生活需求,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全年實現新增就業崗位8萬個;抓住勞動密集型、中小型企業發展以及都市工業園建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今年新增就業崗位4萬個。
李亞力說,今年本市將完善長效幫扶機制,繼續將“4050”下崗失業人員作爲就業幫扶的重點,同時加大對零就業、城鎮低保家庭、單親母親、長期失業人員等困難羣體的就業幫扶力度,拓展公益性崗位,增加居家養老、報刊投遞、郵政進社區、再生資源回收和城市清潔五類崗位,適當提高崗位工資補貼比例,安置大齡就業困難人員。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困難羣體,按月給予崗位工資補貼。對自主從事社區就業和家庭就業者給予相應工具設備支持。對從事靈活就業的大齡失業人員適當提高社會保險補貼標準,減輕個人繳費負擔。同時今年本市還將通過供需對接服務、就業見習服務、免費就業服務等舉措,在解決青年就業上實現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