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1987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所發佈以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的論文數爲指標的“學術榜”之後,形形色色的大學排行榜紛至沓來,乃至“亂花漸欲迷人眼”。上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佈了“世界一流大學競爭力排行榜”,北京大學排在第192位,清華大學排在196位。與去年相比,兩所學校的排名分別上升了61位和68位。在全球高校500強中,我國18所大學上榜,比去年增加10所。(《中國青年報》4月9日)
幾乎就在“世界一流大學競爭力排行榜”出爐的同時,劍橋大學首位女性校長艾莉森·理查德教授在造訪廣東時說,“雖然看到劍橋大學在大多數排名表中位次都不錯時,我還是忍不住高興,但事實上,大學之所以卓而不凡,不僅因爲這些大學具備了在世界範圍內使它們成名的一致性,還因爲它們各有各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使我們很難根據一個泛泛的標準對它們進行排名,甚至這種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無意義。”同樣是針對大學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吳家瑋顯然更幽默一些:“大學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鏡與蘋果相比”。
眼鏡如何與蘋果相比?這確實是個問題。據瞭解,此次評價的相關數據來源於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1996年1月1日~2006年8月31日時段的數據,以及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的《德溫特創新專利引文索引數據庫》(DII)2001~2005年間的數據。在評價指標體系上,課題組構建了由科研生產力,科研影響力,科研創新力,科研發展力組成的一級評價指標。其中科研生產力用近11年來發表論文數(ESI收錄論文數)來衡量,科研影響力用近11年發表論文總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數和進入排行的學科數來衡量,科研創新力用熱門論文和專利來衡量,科研發展力用高被引論文佔有率來衡量。看得出來,論文數量正是“眼鏡”與“蘋果”相比的共同前提。
資料顯示,全國已有近20家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大學進行評價與排名的大學排行榜約100個,其中以論文數排名的有6家約40個。大學排行榜日漸氾濫,雖然很多大學對榜單本身不置可否,但其中的“數字依據”卻是互相比較的大致標準。畢竟,大學綜合實力的提高絕非朝夕之功,比較而言,提高論文數量則要容易得多。
近年來,隨着“指標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引進和推廣,科研論文日漸成爲衡量大學實力的重要依據,論文數量也因此而層層分解到老師、研究生頭上,成爲一項重要的考覈指標,甚至是成爲評定職稱以及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論文本是科研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量化其中數量不可避免會使其成爲一種額外的壓力。當論文數量成爲社會衡量大學以及大學考評教師的重要依據的時候,大學內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風的愈演愈烈可以預見。
結果恰如此次評價所展現的那樣,雖然科研論文總數急劇增加,但真正高質量、有影響的卻鳳毛麟角。我想,這恐怕既是理查德提出“排名本身毫無意義”的依據,也是吳家瑋不願意拿“眼鏡”與“蘋果”相比的原因所在。
針對大學排行榜,教育部有關人士曾明確表示:“第一,我們不搞任何排行榜;第二,我們不贊成任何對大學進行排名的活動;第三,我們尤其不贊成不實事求是的、沒有科學基礎的大學排行榜。”既然如此,屢屢熱衷於拿“眼鏡”與“蘋果”相比的究竟是何人?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這頂大帽子聽起來頗具權威性,然而仔細深究起來卻不免令人啞然失笑。該機構的全稱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其網頁上的簡介說,它是一個文理交叉的跨學科的學術機構,主要由信息管理學院、學校圖書館、計算機中心與圖書情報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建,掛靠在信息管理學院。這樣一個掛靠在大學名下的機構,竟然連年冠以國字號名頭髮布榜單,豈非咄咄怪事?無獨有偶,很多發佈榜單的機構都動輒打起國字號大旗以標榜自身的權威。當學生們一心想要憑藉榜單從中權衡“眼鏡”與“蘋果”取捨之時,他們甚至根本弄不清比較“眼鏡”與“蘋果”的,到底都是些什麼人。
大學排行榜的泛濫有目共睹。既然是以科學的名義作出評價,就請尊重科學研究最起碼的實事求是精神,不僅應當保證引用數據的客觀真實,而且應當標明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大抵相當於“一家之言,文責自負”之類的表態,不要遮遮掩掩動不動就打着國字號大旗嚇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