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關鍵詞:

我國曆任外交部長

周恩來 (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54年9月前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和法國求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後,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等職。大革命失敗後,先後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和南昌起義。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爲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底,進入江西和福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34年參加長征,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36年西安事變時任中共全權代表與蔣介石談判,迫使蔣接受抗日的主張。 [詳細]

陳 毅 (1958~197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54~1972)兼外交部長(1958~1972)。獲元帥軍銜。四川樂至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隨南昌起義部隊南進,1928年4月與毛澤東會師於井岡山,參與創建井岡山根據地和反“圍剿”鬥爭。紅軍長征後,他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抗日戰爭時期,他任新四軍代軍長,領導開闢蘇南、蘇北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軍長、華東軍區司令員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參與組織領導了淮海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參與指揮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等地的戰役。早在建國前,陳毅就參加接待了赴延安的美軍觀察組。1944年底,他受毛澤東委託,就美總統特使赫爾利調解國共矛盾問題研究對策,主張不接受美蔣條件,採取既不妥協也不破裂的政策,以待時機。這一建議被毛澤東所採納。 [詳細]

姬鵬飛 (1972~19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山西臨猗人。1931年參加寧都暴動後加入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長期擔任軍隊衛生工作和軍隊政治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外交部工作。歷任中國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外交使團大使銜團長(1950~1953)、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任大使(1953~1955)、外交部副部長(1955~1972)、外交部部長(1972~1974)。1979年後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兼祕書長。1982年後任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副組組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1982年、1987年分別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兼祕書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祕書長。 [詳細]

喬冠華 (1974.11~1976.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1974.11~1976.12)。江蘇鹽城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初隨周恩來到上海,參加中共代表團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1964.3~1974.11)等職。參加的重要外交活動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爲顧問,陪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伍修權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控訴美國對中國領土臺灣的武裝侵略。1951年7月,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克農的主要顧問,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1954年4月,隨同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 [詳細]

黃 華 (1976.12~1982.11)

   曾用名王汝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1976.12~1982.11)。河北磁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燕京大學肄業。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任北平學生聯合會黨團成員、燕大學生會主席,1936年任陝北蘇區紅軍總部翻譯、後方司令部祕書。協助埃德加·斯諾、尼姆·威爾士、史沫特萊等外國記者採訪蘇區。1937年10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事。1938年曆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組織部長、中共長江局青委、全國學聯黨團書記,中央青委委員。1940年任延安青年幹部學校教育長。1941年任朱德政治祕書、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員會祕書長。1944年任中央外事組聯絡科長,參與接待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的工作。1946年參加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任葉劍英的祕書、代表團新聞處處長。 [詳細]

吳學謙  (1982.11~1988.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88.4~1993.3)、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3年當選)。曾任國務委員(1983.6~1988.3)兼外交部長(1982.11~1988.4)。上海市人。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在上海從事地下黨的學生工作,曾任上海地下黨學委副書記、代理學委書記。1949年6月起任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派駐布拉格世界民主青年聯合會的代表。建國後曾任青年團(後改爲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部長(1949~1958),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局長(1958~1978)、副部長(1978~1982)、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82.4~1982.11)。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期間,以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分會代表的身份多次參加日本反對原子彈爆炸大會,並曾出訪非洲、西亞的許多未建交國家,開展人民外交的活動。 [詳細]

錢其琛  (1988.4~199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3.3~2003.3 ),外交部長(1988.4~1998.3)。上海嘉定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地下黨學運,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區學委書記。1945年~1949年在上海《大公報》任職員。1949年~1953年任上海徐匯、長寧、楊浦區黨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1953年~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1954年赴蘇聯中央團校學習。1955年後歷任駐蘇聯使館二等祕書、高等教育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駐蘇聯使館參贊(1972.4~1974.4),駐幾內亞大使(1974.8~1976.11)兼駐幾內亞比紹大使(1974.9~1975.10),外交部新聞司司長(1976.11~1982.4),外交部副部長(1982.4~1988.4),外交部長(1988.4~1998.3),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1991.4~1993.3) [詳細]

唐家璇 (1998.3.18~2003.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2003.3~),外交部部長(1998.3.18~2003.3 )。江蘇鎮江人。1955年~1962年先後在上海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1962年~1964年在廣播事業局對外部實習。後歷任外交部翻譯隊翻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駐日本使館二等祕書、一等祕書,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1985.5~1988.4),駐日本使館公使銜參贊、公使(1988.4~1991.12)和外交部部長助理(1991.12~1993.3),外交部副部長(1993.3~1998.3)等職。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任副外長期間,主管亞洲事務以及領事、禮賓業務。遍訪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諸國。作爲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1993年~1997年率團參加中越政府級邊界談判和副外長級磋商,其中1993年10月與越方在河內簽署關於解決兩國邊界領土問題的《基本原則協議》。 [詳細]

李肇星 (2003.3~2007.4)

    李肇星,男,1940年生,山東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之後到北京外國語大學進修。
    曾在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工作7年,並擔任駐萊索托大使館的一祕。
    1985年至1995年 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司長、外交部發言人,之後升爲部長助理、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大使等要職。
    1995年至1998年 外交部副部長。隨後受命出使美國3年。
    2001年至2003年3月 外交部副部長,主管美洲、大洋洲和拉美洲事務。
    2003年3月至2007年4月 外交部部長。 [詳細]

楊潔篪 (2007.4~)

   楊潔篪,男,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大學畢業。
    1973─1975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倫敦經濟和政治學院學習;
    1975─19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翻譯室科員、二祕;
    1983─1987  駐美利堅合衆國大使館二祕、一祕、參贊;
    1987─1990  外交部翻譯室參贊兼處長;
    1990─1993  外交部美大司參贊兼處長、副司長;
    1995─1998  外交部部長助理;
    1998─2001  外交部副部長;
    2001―2005  駐美利堅合衆國大使 [詳細]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