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與春天有關,與快樂有關,與勞動有關。
與父輩們相比,最年輕的23歲的勞模有着怎樣的勞動主張和快樂人生?
農民工、個體戶等這些曾經的“邊緣行業”都已有“領頭羊”率先闖入勞模的行列,勞模的評選範圍越來越寬泛。
社會的發展似乎永遠都超出我們思維所及:彩鈴製作、短信寫手、自由撰稿、獨立音樂人……一個又一個“新銳行業”誕生,他們也在勞動着,並享受着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但他們似乎還沒有資格參評勞模。
“勞模”,代表着這個社會最核心的生產力,更代表着一種健康向上的時代精神:我勞動所以我快樂。
我們旨在通過這組報道,讓您體會到不同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
時代勞動者
引領新生活
年齡最小的市級勞模
23歲的紡織女工何曉鬱是剛評選出的本市2006年度市級勞模中年齡最小的勞模。她用自己靈巧的手,在陳舊的紡織機器和一根根纖細的絲線間,彈奏出一曲青年勞動者的讚歌。
清洗機器、整理紗錠、重新接線……何曉鬱站在一排排紡紗機前,熟練地操作着。“能當選市勞模,我特別激動,這不但是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是我送給父母的一份禮物。”何曉鬱說,她的家在薊縣下倉鎮,父母都是農民。初中畢業,她考上了紡織技校,從鄉村來到市裏學習。2002年,何曉鬱進入天鼎紡織集團工作,成爲一名正式的紡織女工。
紡織女工的工作枯燥而繁重,一臺紡紗機有420多個紗錠,一個女工一個班至少要管理5臺機器,要在上千個紗錠間穿梭,並不停重複着同樣的動作。一些年輕女工辭職另謀出路,和何曉鬱一起進廠的20多個女孩們走了一半多,但何曉鬱堅持了下來。
何曉鬱愛動腦筋,她總在想,如何讓枯燥的工作變得有意思?於是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成了她挑戰自我和改變工作狀態的法寶。每天下班,她都主動留下來多練習兩個小時,高強度的操作讓她腳底磨出了水泡,手指被絲線劃得傷痕累累,但她仍堅持着幹“傻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何曉鬱終於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操作技法,手法快、質量高,一個人就能獨自管理7臺紡紗機。一年來她共捉紗428個,及時檢出各種壞紗128個,機臺清潔合格率每次都是100%,全年擴錠60臺/次,節約棉材212公斤,並超產2696.5公斤,成爲令人刮目相看的先進工作者。
天鼎集團工會主席張君說,紡織一線的工人辛苦,收入又不高,很多年輕人不願到國營紡織企業一線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何曉鬱作出如此突出的成績越發顯得難能可貴。
“勞模是一種激勵,只有把今後的工作做得更好纔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何曉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