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習慣用整數紀念一些大事,因此,2007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香港迴歸10週年、兩岸恢復交流交往20週年,同時也迎來了恢復高考30週年。
今年的3月2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名專家和當年恢復高考的親歷者匯聚廣東東莞,參加爲期兩天的“教育部紀念恢復高考30週年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爲,恢復高考並不是簡單恢復了一個入學考試,而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並在全社會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據《中國青年報》3月28日電)
來自教育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1977年報考人數約570萬,錄取人數約27萬,錄取率爲4.7%;2007年計劃招生約570萬相當於30年前的報考人數。30年來,通過高考共爲國家選拔了3600萬人才。但在這30年中,重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初衷是否真正體現了呢?教育專家們總結說,高度集中化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些具備特殊才能的考生無法通過高考,一些學生在過分狹窄的課本知識上下太多工夫而缺少實際能力;另外,原有的制度沒有考慮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差距,導致一些省份的的重點大學分數線低於另一些地區的大專線,存在着不公平現象。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行高考制度的諸多不合理性。在貌似合理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卻掩蓋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一考定終生,以分數高低決定一個考生的命運。只顧及考生單方面的能力,即考試能力,而不考慮人的道德修養、心理品質和社會活動能力。
“押題”和“練筆”是學校、學生應對高考的“法寶”,如此一來,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全部圍着一紙試卷轉,把歷年來高考題做一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育能否打造出綜合素質一流之材,結論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高考已變成了整個教育體制爲之運轉的惟一“目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對立起來。
今年“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委員提出廢除高考,當然有很多人堅持高考可以改革,但絕不能廢除,針對這種爭論,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表示,高考需要改革而非“革命”。(據中新網5月28日電)
從客觀上說,30年間,一些關於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從未間斷過,這些改革總的體現了中國教育行政體制從集權到分權的轉變,考試權力的下放,有利於地方教育權力的自主,地方可以依據自己發展的需要培養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但令人遺憾的是,分數依然是評定考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導致“千軍萬馬只能過獨木橋”,從而也映襯出我國在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上的重大缺失。
筆者認爲,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內容上下功夫,不要把學生都引導到對課本知識的背誦上來。此外,爲鼓勵素質教育,革除“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弊端,還應把學生的社會公益活動記錄、綜合實踐活動記錄等其他資料綜合起來供普通高校錄取時參考。在這方面,上海已有先例。美國哈佛大學在錄取學生時,採取“三合一”方式: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時成績;還看社會活動、文體活動、公益義工等,這種招生方式強調通過多種渠道去認識“這個人”,既認人又認分。
不過,教育部今年初也發出了可喜的信號:2007年還將深入推進高考制度改革,重點放在考試內容的改革上。做好首批高中課改實驗省(區)的高考命題工作,推動高中課改與高考改革的有機銜接。進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試點辦法,開展高職單獨招生考試試點。
但願這是一份獻給紀念恢復高考30週年的厚禮。(文/劉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