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家三口樂融融
|
 |
|
當徐文華走進村口,家鄉的人們燃響了鞭炮,以特殊的方式向這位爲父老鄉親爭得榮譽的勞動模範表示歡迎。
|
 |
| 老媽媽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兒子帶着天津市政府授予的榮譽獎章回到了身邊,激動萬分。
|
 |
|
徐文華把獎章和榮譽證書放在了父親的墳前,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老人家:“兒子爲您爭了光。”
|
 |
|
陪同徐文華回家的環衛局領導真誠感謝這位母親培養了一位好兒子,並承諾要常接老人到天津住一住,看一看。
|
 |
|
榮譽
|
 |
| 快樂的城市“美容師”
|
 |
| 掃帚是他的好幫手
|
 |
| 農民工也要學技術
|
 |
|
修車他有一手絕活
|
 |
|
入黨是他的心願
|
 |
|
清晨同上路
|
 |
| 傍晚一起做家務
|
 |
| 女兒燈下做功課
|
 |
|
異鄉的濃濃親情
|
 |
|
熱心幫助鄰居大娘
|
今年“五一”前夕,在天津市政府命名的2006年度勞動模範名單裏有一位叫徐文華的農民工,他是天津市河北區環衛局環衛一所新開河保潔隊一名垃圾收運員。
1988年徐文華高中畢業後,在老家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做了一段時間代課教師後,於1989年在大哥的介紹下來到天津河北區環衛局,當了一名收運生活垃圾的農民工。因爲徐文華在家排行老二,加之他大哥同樣也在保潔隊裏收運垃圾,所以大家都稱徐文華叫二徐。沒想到二徐的名字在河北區環衛局一叫就是18年並且越叫越響。
在環衛局提起二徐大家的評價是憨厚、樸實、善良、能幹。在18年的時間裏他雖然沒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曠世之舉,然而在漫長的18年時間裏他卻用一顆善良本分的平常心腳踏實地地在又髒又累的崗位上爲老百姓提供整潔衛生的生活環境;在漫長的18年時間裏不斷把耳聞目睹的先進思想及作爲變爲自己的做人準則;在漫長的18年時間裏學會了用奉獻加勤勞的工作熱情改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在漫長的18年裏儘管生活清貧但學會了像城裏人一樣努力經營着自己的家庭及愛情生活……
你同樣是城市的驕傲
溪橋
衣錦還鄉從來都是中國人的一種價值追求。帶着收穫,披着榮耀回家看看,是千百年來遊子們的夢想,也是家中親人對他們的期望。
徐文華手捧鮮花,胸前掛着天津市勞動模範獎章的探親之旅,也應該稱爲是現代打工族版的“衣錦還鄉”。也許會有人覺得河北區總工會、河北區環衛局領導陪徐文華回家探親的舉動是在“作秀”,而我們卻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這是一種禮遇,一種態度,是一種表達對進城務工人員價值肯定的儀式。他們通過這次探親之行,向徐文華的家人和鄉里傳達了一個信息:徐文華作爲一個普通的打工者,憑着自己的勞動,不僅在天津立了足,而且由於他的工作業績獲得了榮譽和尊敬。爲他的家人,爲他的父老鄉親爭了氣、爭了光,他是家鄉人的驕傲,也是他所工作和生活的這個城市的驕傲。
生命的價值是相同的,工作更無高低貴賤之分。來自廣大農村的打工族是現代城市的建設者,也是現代城市當然的主人,儘管他們距離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還有艱苦的過程,他們奮鬥的路程還很長。但是,他們應當也必須和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人享受同樣的權利,擁有同等的尊嚴。
徐文華在學習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而我們這座城市也在學習如何理解和認識徐文華以及他的工友們,這是一種進步。只有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都能安居樂業,纔是真正的和諧。沒有像徐文華這樣長年堅守在又髒又累的工作崗位上的勞動者,就沒有城市美麗清潔的面貌,他們的付出,理應得到最好的回報,而這回報決不僅僅只是一份經濟收入,還應有愛,還應有敬,還應爲他們創造同樣平等的快樂和機遇。
回家
徐文華來天津的18年裏,逢年過節沒回過一次家,僅有的兩次回家還是一次父親病故,一次岳母病故。每到年節看到一戶戶閤家歡聚的一幕幕,他從心眼兒裏羨慕無比,特別是想起年邁的老母親和兄弟姐妹心頭總是涌起一種深深的愧疚和無限的思念,可是他把自己的崗位看得至高無上,他總是感覺他所負責的1000多戶居民的生活環境離不開他,他更不願因爲他的休假讓其他工友替他付出更多的勞動,就是這樣他把回家的念頭一拖再拖。
今年的5月15日,他和妻子又一次激動得整夜沒有閤眼,因爲他得知河北區總工會及河北區環衛局領導要陪他一起回到闊別5年的河北省景縣老家去看望他日思夜想的老母親和兄弟姐妹……
5月16日清晨6:30,河北區總工會及河北區環衛局領導陪同徐文華全家準時出發,經過近5個小時的路途顛簸,於中午時分到達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溫城鄉前孟橋村徐文華的老家。
工作也快樂
生活中的徐文華不善言談,可他心靈手巧,眼裏都是活兒。幾年裏他每天收工後都要把所裏的垃圾車檢查一遍,發現故障及時修理。
由於長年義務修理垃圾車,徐文華不但學會了電氣焊技術,還練就了一手熟練的扒帶技術,他說,現在扒下一條車帶可以按秒計算。
爲了充實自己的知識,不久前他還自費學了汽車駕駛技術,他說我要把政府給予的榮譽當成動力,做一名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有理想的農民工。
徐文華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爲自己確定新的座標,“七一”前夕,他再次找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經常彙報思想,他最大的願望是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平凡也幸福
徐文華有個幸福的家庭,妻子叫郗金平是徐文華的老鄉,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叫徐秀秀今年14歲,在天津讀小學6年級。1996年在徐文華的鼓勵下郗金平也來到天津和他一道拉起了垃圾清運車。10多年來,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雪交加夫妻倆每天兩點半就要起牀,然後一人拉着一輛車挨門挨戶清運垃圾。徐文華和妻子樂觀地說:“看到城裏人夫妻傍晚挽着手散步遛彎兒挺浪漫,想想我們自己也挺浪漫,每天在星星和月亮的陪伴下要在大街上走上好幾圈,並且每天還能看着太陽慢慢地升起……”
徐文華一家生活過得很清貧,每月花150元租住在一處終日不見陽光的平房裏,家裏幾乎見不到一件像樣的傢俱,然而就在這套房子裏除了聽到女兒朗朗的讀書聲外,就是一家人的歡笑聲,郗金平說:“結婚那麼多年我們從來沒吵過架,也沒見過徐文華髮脾氣,我們雖然沒去過濱江道、勸業場,可是我們每天同甘共苦地一起工作感覺特別幸福。”
徐文華夫妻除了踏實肯幹外,心地還特別善良。18年來他們已把自己融入到天津人的生活之中。距徐文華家不遠有位72歲的孤老戶商玉蘭大娘,從到天津和商大娘認識那天起,徐文華夫妻就把照顧老人的事全部攬了下來。商大娘說:我老了老了撿了個好兒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