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隆重舉行。
如有政府參與,民調顯示公衆最能接受的公祭對象是革命先烈,77.3%的受訪者持這種態度
6月22日,甘肅天水市舉行了省級公祭伏羲大典活動。一系列搭車的文體經濟活動結束後,節會組委會這樣評價大典的喜人成果:嘉賓規格高,參祭規模大,公祭程序嚴,社會影響廣。
進入5、6月份以來,部分地區政府對公祭活動迸發的熱情,正隨着氣溫一起節節攀升。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項讀者調查顯示,62.4%的受訪者認爲,公祭可以舉行,但要適可而止;只有極少數人(5.3%)認爲“應該大力提倡”。此外,還有25.1%的人的態度是“不太好,要舉行的話應該依情況而定”,而另外7.2%的人則認爲“完全就不該搞什麼公祭活動”。
有媒體追根溯源發現,這股公祭的潮流始於1980年前後,最初僅限於幾個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地點。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公祭這一形式在更多地方蔓延開來,2003年以來,已經有數十個地方的政府直接介入了類似的“公祭”活動。
而真正的熱潮出現在2004年,當時,黃帝公祭被認定爲“國家級祭祀活動”。此後發生的一切,正如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2003年公開預測的那樣:“炎帝、伏羲、女媧、堯、舜、禹等等,還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業神”都將進入“政府公祭”的行列,公祭對象的爭奪戰拉開帷幕。
始終伴隨着公祭熱潮的,是來自社會各方面質疑的聲音。
記者注意到,在各種聲音當中,最大的爭議焦點就是,這種祭祀活動是否該由政府出面。本次調查發現,接近六成(59.6%)的被調查者認爲,政府不應該扮演公祭組織者的角色;認爲“應該出面”和“說不好”的人數幾乎相同,分別佔20.2%和20.1%。
公祭活動最不能被民衆接受的,是政府的大手筆投入。不久前,一則新聞在網上幾乎被板磚“拍死”:國家重點貧困縣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耗資1500萬元舉辦了一次女媧公祭大典。此後,當地官員出來解釋稱“只花了740萬”。
2004年之後,浙江省紹興市便提出了“北有黃帝陵,南有大禹陵”的目標。近年來,該市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新建了祭禹廣場、水上祭臺、守陵村和夏禹文化園,終在2007年使禹祭也升格爲“國祭”。
在地方政府竭盡全力,力爭將公祭上級別、上檔次的同時,來自民間的聲音卻指出,這不過是在比“面子”,賽“政績”,折射出部分地方官員扭曲的政績衝動和浮躁心態。
在本次調查中,59.3%的被調查者認爲,這是在鋪張浪費,沒有起到實際效果。有22.6%的人認爲,公祭活動能夠弘揚傳統文化,值得肯定,另有18.1%的被調查者覺得“說不好”。
實際上,所有大搞公祭活動的地方政府,對其“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從來都不忌諱。在公祭活動中,招商引資纔是重頭戲。
但很多被調查者認爲,政府的這一初衷實在是一廂情願。53.7%的人認爲,借公祭招商引資只是個下策,浪費人力財力,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相比之下,認爲這是“上策”的人只佔21.8%,還有24.5%的人表示“說不好”。
另一個造成公祭越來越不受歡迎的原因是,公祭對象的泛濫。在被調查者心中,最能接受的公祭對象是革命先烈,有77.3%的受訪者持這種態度。其次,分別有68.4%和60.7%的人認爲,中華民族的祖先(如炎黃二帝)和文化先賢(如孔孟)也可以成爲公祭的對象。至於古代神話人物和民間傳說人物,在本次調查中的支持率僅爲11.4%和5.8%。此外,還有4.4%的被調查者認爲,根本就不應該搞類似的公祭活動。
多數公衆的意見與近年來兩會的有關提案議案形成了呼應。在今年兩會期間,軍隊人大代表陳章元提交了“關於建立公祭人民英烈制度的建議”的議案;200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伴青同樣提出了設立“革命烈士節”的提案;2005年,全國政協委員趙龍建議,將12月13日設立爲國家公祭日。
不少地方官員在公開場合談到公祭的意義時,首先要強調的都是“文化傳承”。但公衆對此並不是很認同。60.2%的人認爲,弘揚傳統文化最好的方法是“保護傳統節日”,其次是“重拾國學”(22.6%),而贊成“舉行各種公祭活動”的人只有9.1%。
背景資料: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爲2007年5月28日~6月25日,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網絡的1251份有效問卷,其中報紙讀者回寄問卷190份,網絡讀者填答問卷1061份。受訪者中男性佔76.0%,女性佔24.0%,平均年齡爲29.3歲,其中19~35歲讀者佔77.1%,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佔89.1%。
青調留言板
在我眼中,公祭有個規律:越是貧窮的地方,公祭活動越壯觀!以搞活經濟爲目的的公祭本身就是一個畸形的產物,會使得扶貧的縣鄉越“扶”越“貧”。
——嚴坤
各地公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目前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了——本國人重視不夠,外國人卻津津樂道。
以公祭拉動經濟發展,如果做得好大家受益;如果辦砸了,善意的初衷就會變成滋生腐敗的溫牀,是拿納稅人的錢打水漂。其實這就是場博弈,賭注是羣衆利益。
——青島理工大學學生
公祭之風盛行,更多的是出於經濟原因的考慮,而非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愛國教育”。看似風風火火,實則勞民傷財;說是利於經濟發展,實是缺少發展的思路。它只不過是形式主義在文化領域的一種縮影罷了。傳統文化的弘揚,不是源自幾次規模宏大的公祭,而是來自細水長流、日積月累。
——一位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