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冊主編航鷹在《近代中國看天津》的首發式上發言。

中國第一臺自制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

中國第一種進入宮廷的民間年畫——楊柳青年畫。

天津是中國話劇的搖籃。
天津堪稱“萬國建築博物館”。
昨天,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歷史文化保護促進會、天津人民出版社聯合舉辦了大型畫冊《近代中國看天津——百項中國第一》出版首發式。這本畫冊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從策劃到完成這樣一本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的大畫冊,編創人員歷時三年,堪稱一項艱鉅複雜的文化工程。
畫冊總策劃、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述祖說,我們把這部厚重的畫冊奉獻給天津讀者,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天津,發現天津,更加喜歡天津,繼續爲天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出力獻策。
112項,堪稱“百項中國第一”
全國政協委員趙啓正應邀爲該書作序。他說,置身於文化多少有些浮躁的年代,天津文化界的老朋友能夠沉下心來完成這樁費時、費力的文化工程,令人欽敬。“天津是我國曆史名城,地處首都門戶和瀕臨渤海的優越位置使她成爲我國北方最早的開放城市。140多年以前曾是‘洋務運動’、‘洋務教育’之重鎮,今天她仍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觀察中國近代史,天津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近代中國看天津,可看的‘歷史名劇’真是太多。”
“百項中國第一”選項基於時間第一的概念,即在中國出現“最早”之意。畫冊內容的涵蓋範圍十分廣泛,涉及教育、軍事、司法行政制度、市政建設、金融、郵電通訊、鐵路運輸、海洋化工、工業、科學技術、醫學、對外貿易、商業·娛樂業、港口·農場、宗教、社會團體、思想·文化、新聞媒體、音樂·美術·電影·戲劇、體育等各個領域計112項,比較全面地回顧了天津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上最早留下的足跡。“百項”只是一種象徵,意寓天津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城市品格。
拍攝112座“津門”獨具匠心
在選定條目和文字撰稿過程中,編委會邀請了多位歷史學家進行了多次論證。初稿完成後,由楊大辛、羅澍偉兩位歷史顧問審閱把關,主編航鷹發揮了文學專長,執筆幾經刪繁就簡,加以文字潤色。
艱辛不只是編撰,更在於尋找。歷史浩繁,年代久遠,很多重要條目所需圖片難以尋覓。編創人員不僅深入到天津社會各個角落去尋找,還奔波於各地乃至遠赴歐美國家收集史料,獲得了許多珍貴的獨家老照片,例如:涉及清朝重大歷史事件的御批奏摺等來自北京;第一家法院“直隸天津地方審判廳”的印章、公文等來自南京;著名的天津地毯工藝流程的照片來自美國;舊英租界戈登堂燈光夜景來自英國……在美術設計、電腦技術處理方面,編創人員也反覆推敲,幾易其稿,力爭達到國際水準。爲了保證印刷質量,儘量不從別人的畫冊上翻拍圖片,不惜工本重新拍攝歷史文化遺址,爲了使選項和頁碼有所區別,還拍攝了112座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的“津門”。
這本畫冊還有一些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例如每項條目上方都以“門”爲眉,天津是北京的門戶,素有“津門”之稱。單說去拍攝這112座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的“津門”,就足以體現編輯人員吃苦耐勞的精神。航鷹說,拍攝工作十分辛苦,由於日照光線、交通擁擠等因素,許多歷史文化遺址要拍攝多次,其中望海樓教堂、解放路上各種特色的門都拍了四五次,並且還要趕在黎明時分或雙休日。畫冊採用的112座“津門”,是在拍攝上千次的素材裏篩選出來的。另外,畫冊採用中、英、日三種文字,外文翻譯環節,中國譯員譯出初稿後邀請美國、日本專家審定潤色,以求達其母語水平。
一本弘揚愛國主義的鄉土教材
中國第一所自辦西醫醫院;中國第一家制鹼企業;中國第一批國產自動電話機;中國第一個修建開啓式鐵橋的城市;中國西學第一人;中國第一家百年老報……將這麼多的“第一”融匯在一本畫冊之中,給人以大氣磅礴、美不勝收之感。
著名學者、畫冊編委之一楊大辛說,畫冊內容豐富,有說服力,是一本珍貴而厚重的歷史資料書,同時圖文並茂,有些老圖片是非常罕見的。“這麼多的第一發生在近代天津,說明了那個時期天津的創新精神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作爲天津人,我們不由產生歷史自豪感,在近代歷史上天津大有作爲,這本畫冊算得上是一本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鄉土教材。同時更讓我們溫故知新,增強我們的使命感,爲天津未來更快更好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濱海新區騰飛之際,出版這樣一本學術價值與可讀性並重的歷史畫冊,更是有着深遠的意義,它又一次向世人展現天津不僅聚集了經濟發展優勢,也蘊涵着歷史文化富礦。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纔會有現實的活力和久遠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