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七夕,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紅娘黃阿姨的小本子上又登記了好幾位未婚男女的資料,婚介所又組織了不少見面會……但,有人牽線搭橋,有人藉機斂錢。
民俗專家告訴我們,七夕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國傳統民俗節日。
七旬紅娘黃阿姨 倆月牽成62根紅線
河東區常州里一個叫“鶴園”的小花園,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鵲橋園”,因爲這裏有一個義務爲人們牽線搭橋的紅娘黃承暉。
兩個半月前,新報曾報道過這名“義務月老”。截止到昨天,這位七旬紅娘又成功爲62對新人搭上了紅線。這些新人中,年齡最大的72歲,最年輕的22歲。
鶴園裏,8點左右,黃阿姨身邊圍着十多名來給兒女相對象的中年女子。她手中拿着一個小本,邊聽邊詳細記錄,熱得一頭汗。“我這兒有個28歲的女教師,條件還不錯。”“有個兒高點的嗎?您看,我兒子1米8呢。” 9:00左右,黃阿姨終於將所有客戶一一登記,併爲其中幾個約好了見面日期。雖然年歲已高,可黃阿姨的記性特別好,大多數客戶只提名字她就能立即想起特徵。黃阿姨覺得,人退休了得給自己找點事做,這樣生活得才充實。只要還有精力和體力,自己會一直做“免費月老”。
這邊是義務爲單身男女奔忙的黃阿姨,另一邊不乏借七夕忙着斂財的商家。早在一個多星期,各種鵲橋活動就着手展開了鋪墊,爲的就是在七夕節這天將活動推向高潮。粗略統計,昨天一天,全國範圍內走上“鵲橋”參與活動的,不下幾十萬人次。
幾十萬人次,對商家絕對是個不小的誘惑,所以也就有了多達萬人、少到幾十人的各種鵲橋會,也就有了隆重推出七夕情侶手機卡,有了已跌到“跳樓價”的玫瑰再創新高。來自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六成職場人要過七夕,其中,一半人羣要在這天花費百元以上。
社會學家:
理性應對
利用文化搭臺唱戲的經濟
民俗學家羅澍偉說,七夕其實只是一箇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而所謂的“中國情人節”,只不過是商家們藉機炒作,而賦予七夕一個賺錢的藉口。天津師範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的張凱則認爲,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追求當然也越來越多,而這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形式是必然的。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作爲消費者,作爲七夕的受衆人羣,該怎麼面對這種文化誘惑,而理性應對“唱戲”的經濟。張凱說,或許人們把這些商家搞出的節日活動,當成一種緩解精神壓力的消遣更好一些。
從張凱的專業角度看,在目前經濟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商家們打七夕牌無可厚非。關鍵在於商家們在賺錢的同時不能無良,利用節日哄擡物價,利用七夕大搞鵲橋圈錢。
“節日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節日經濟不能成爲打劫經濟。”在社會學研究人員張凱看來,七夕這一天,不論是誰、出於什麼目的,都別搭太多收取過橋費的鵲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