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旅遊局確定今年旅遊推介的主題是“中國鄉村遊”,農村旅遊資源的開發與永續利用,成爲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鄉村旅遊在當今中國旅遊業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它對於新農村建設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五一”旅遊黃金週到來前夕,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就上述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
記者:在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國家旅遊局確定了旅遊業推介“中國鄉村遊”這個主題,請就此談談這二者之間的關聯作用。
邵琪偉:旅遊業作爲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通過實施“以旅助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旅遊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旅遊發展依託的多數資源分佈於農村,以農村風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等爲旅遊內容的農村旅遊,使很多農民成爲旅遊從業者。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農村旅遊景點,可直接和間接安置300位農民從業,直接和間接爲1000個家庭增加收入;旅遊業不僅可輻射周邊農民致富,還可拉動較遠距離的農民從事旅遊運輸、種植養殖和商品生產。例如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現的271家“農家樂”,直接從業農民1184人,帶動從業和從事原材料供應的農戶達3000多戶。另據跟蹤調查,旅遊業不僅爲農民創造了長效增收機制,而且通過旅遊脫貧的農民返貧概率很低。
農村文明的傳播者
記者:如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發展鄉村旅遊在其中可發揮什麼作用?
邵琪偉:伴隨着現代農業、科技農業興起的農業旅遊,拓寬了傳統農業的內涵與外延,促進了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發展旅遊,可促使千百萬農民實現向非農領域的轉化,部分農民的家庭住房變成了旅遊接待的家庭旅館,山場、農田、果園、池塘、老屋成爲旅遊吸引物,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例如,貴州安順大堡屯旅遊開發之前90%以上的農民從事土地耕作,開發旅遊以後這個比例降低到58%。
記者:不少業界專家認爲,鄉村旅遊不僅可以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對於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有作用,您對此有何看法?
邵琪偉:旅遊業對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該說作用很大。迄今所有發展旅遊的農村鄉鎮,普遍整修了道路,裝修了住房,修建了水沖廁所等,實現了環境衛生、村容整潔;城鄉之間、城鎮居民與農民之間、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通過旅遊加強了交流和溝通,既促進了城鎮居民瞭解國情民情,也有利於農民開闊眼界、更新觀念、變革生活方式,加速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此外,還促進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如雲南石林景區的少數民族農民,過去能講漢語的人都很少,現在不少都能講一些外語與遊客交流。
開發與國際接軌的優質旅遊產品
記者:中國鄉村旅遊近期將實現哪些目標?
邵琪偉:目前,中國農村旅遊發展很快,但整體上處於起步階段,表現爲大範圍的粗多精少、小區域的雷同單一,亟需完善規劃,分類指導,整體提升。作爲旅遊主管部門,將加強對農村旅遊發展的統籌協調,引導農民和村社開發確已具備條件的旅遊資源。必須強調的是要先規劃後開發,要強調保護環境和永續利用資源,避免造成旅遊資源破壞。對於各種方式的“農家樂”,要倡導健康向上的旅遊文化,營造高尚文明的休閒氛圍,突出經營的特色化、服務的規範化;對於高科技、生態、觀光、採摘等農業旅遊,要按照“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標準,突出地域特色和產品特色,防止產品同質化和雷同化;對於現代新農村、古老村鎮、生態村莊、民族村寨等,以開發複合型觀光、度假、休閒、體驗類旅遊產品爲目標,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重點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旅遊附加值;對於近年來新興的鄉村旅遊,要瞄準國際同類產品,本着保護生態、延續民俗、傳承文化的原則,開發與國際水準接軌的高檔優質旅遊產品。
國家旅遊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出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村、旅遊小康示範村、旅遊脫貧示範村、旅遊生態示範村、農家樂旅遊示範村、旅遊型村鎮等。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將組織實施農村旅遊“百千萬工程”,即建設100個農村旅遊特色縣、1000個農村旅遊特色鄉鎮、1萬個農村旅遊特色村莊。
目前,前往農村旅遊的主體是城鎮居民,引導城鎮居民到農村旅遊,是培育和做大農村旅遊市場的重點。國家旅遊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引導更多人士包括海外旅遊者到農村旅遊,使鄉村旅遊在大中城市成爲較熱銷的旅遊產品。同時,認真研究旅遊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探討農村旅遊與都市旅遊、綠色旅遊、紅色旅遊、藍色旅遊等結合,及時開發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
可以相信,隨着“三農”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以旅助農”的目標定能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