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一號”將近距離拍攝月球每平方米“土地”,填補月球三維立體圖像的殘缺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在即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在即,10月6日,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的蕭耐園教授,在南京金陵圖書館開展的一場“奔向月球”的科普講座,對中國探月的風雨歷程,以及即將飛天的嫦娥一號的“巡月過程”進行了詳細解釋。
探月衛星將近月繞行一年
“如何讓探測衛星進入月球軌道”是探月計劃第一階段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探月衛星距地球的距離幾乎是以往發射衛星的近10倍,蕭耐園說,目前被採納的是採用多級推進的方式,一步步地推進探月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最後,它會在離月球表面僅200公里的高度向着月球極地軌道飛行。最後探月衛星將在距離月球200公里的距離繞月飛行一年。
詳細拍攝每一平方米“土地”
按照計劃步驟,中國探月帶回月壤和月球岩石樣品大約是在2020年。據蕭耐園介紹,由於過去積累的月球的三維立體圖像一直殘缺,尤其是月球南北兩極的探測資料缺少,因此,此次嫦娥工程,中國將會繪製一張完整的月球三維立體圖像:探月衛星在近一年的時間內,將會在繞月近距離飛行之中,詳細拍攝月球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同時探測月球的鐵、磷等14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另外還會對地月空間環境進行考察。
有望拍到阿姆斯特朗腳印
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那個腳印,在此次中國高精度的探月考察中,能否被找到?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
蕭耐園說,月亮上是沒有大氣的,也沒有水,所以地球上一切的風化、氧化及水的侵蝕作用全都不存在。再加上沒有別的生物存在,因此從理論上來講,阿姆斯特朗留下的那個腳印將會永遠留下,不過至於此次探月,能否拍攝到這個對他“只是一小步,對人類卻是一大步”的腳印仍未可知。據《金陵晚報》
新聞分析爲何對月球探測情有獨鍾?
中國天文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認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月球古老的高地上,人類渴望搜尋到最古老的月球樣品,揭開月球起源之謎;二是月球上可能存在地球的早期樣品,人類希望在月球上發現它們,從而揭開地球起源之謎;三是爲人類未來在月球長期生活勘測環境,月球上有着豐富的資源,人類希望能夠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據新華社
新聞背景人類新一輪探月熱
美國:明年發衛星後年撞月
美國一直是探月工程的執著追求者。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第一次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開創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進入新世紀,美國沒有放棄對月球的關注,他們於2006年4月提出一項撞擊月球南極的計劃。按照計劃,美宇航局將於2008年10月發射“月球環形山觀測與感知衛星”,如果順利的話,該衛星將會於2009年撞擊月球。
歐洲:探測器去年成功撞月
不甘落後的歐洲一些發達國家也早就開始爲月球探測做好各項準備。2006年9月3日,歐洲探測器成功撞擊月球,這標誌着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進一步。
亞洲:日本中國印度都有計劃
除了美國和歐洲國家外,一些亞洲國家也十分重視對月球的探測。今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順利升空,日本國內天文學家聲稱該國的月球探測計劃是繼美國“阿波羅計劃”之後最大規模的探月計劃。
接下來,世界的目光將轉向中國,按照計劃,中國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也將在今年發射。隨後,印度也將發射月球探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