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中國公民開放旅遊,分享“紅利”的不僅是美國的旅遊市場,而且還有未來的中美關係。 在2007年年底即將召開的中美第三輪戰略經濟會談中,有可能達成一個便於中美民間交往的協議,即美國成爲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如果協議談成,那將大大有利於兩國民間交往的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美兩國互訪人數爲235萬人次。一旦美國成爲中國公民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將會給中國人頒發旅遊簽證,鑑於當下中國人出境遊的熱情,每年組團赴美旅遊的人數必將大增。到目前爲止,赴美國旅遊一般是持商務簽證和其他簽證的散客。 中國赴美國旅遊的人增多,不但會給美國帶來滾滾財源,增加美國旅遊業的就業機會,而且也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美國多些感性認識,修正從影視上對美國人或美國的看法。 也許,當你真正置身紐約和洛杉磯,你會發現,現實中的美國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樣—— 美國女人並不都是好萊塢大片中身着禮服、珠光寶氣、髮型高雅、性感迷人的那種金髮女郎,她們也像中國普通女人一樣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生活,有時沒時間化妝,就素面朝天、頭髮隨意梳在腦後就出門了;而美國的男人也並不都像湯姆克魯斯一樣英俊瀟灑、熱情浪漫,更多的男人普普通通,可能個頭不高,也可能長相不引人注目,或者頭髮稀少,除了正式場合,他們也與中國人一樣,穿着隨便,夏天身着一個大褲衩子,一件套頭衫,趿一雙拉板就出門了。 美國雖然比中國富裕,但也不是家家花園洋房,人人香車寶馬。一般人家的房子也是貸款買的,也是“房奴”,車子也主要是代步的工具,除了那些行將畢業的常春藤學院的闊少會幾人租個加長林肯大呼小叫地在街上玩鬧,顯擺顯擺,或者富家公子開個時尚的敞蓬車風馳電掣般地過過快車癮。 美國也不是像一些“蛇頭”騙“非法移民”所說的滿地黃金,“綠票子”俯拾皆是。在美國靠勞動力賺錢是非常辛苦的,“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話在美國比在其他國家可能還要更準確一些。 同樣,隨着中國遊客的到來,更多的美國人也會對當代中國人有一定的瞭解。當你身着牛仔褲、T恤衫並自豪地告訴那些沒到過中國的美國人你是中國人時,他們定會瞪大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你,驚奇於你的着裝竟與他們的相同,原來他們瞭解的中國也是從爲數不多的電影裏得來的;當你問那些去華盛頓國會山或迪斯尼樂園旅遊的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中國的國家主席是誰”時,如果他們躊躇再三,然後羞澀地猜到“是毛,毛澤東嗎”,你可以更正他們。當然,如果你問他們知不知道“姚明是誰”時,他們一般不會答錯。 在中美關係中,民間交往由商人對商人、教師對教師、學者對學者、企業家對企業家、農場主對農場主擴展到普通個人對個人(遊客對遊客),肯定會對改善兩國的彼此認知大有裨益。 當今世界,在國與國的層面,官方交往受當事國國內政治的影響,有時會帶有一些意識形態的色彩,難免會突出彼此制度上、心理上和文化上的差異,而在民間交往中,兩國人民可能會更多地發現他們的相同之處:商人一樣都精於計算利益得失,教師一樣都忙於教學,學者一樣都忙於發表論著和會議,企業家一樣都看重投入產出,農民一樣褲腿沾泥,洗完衣服後曬在繩子上,個人一樣忙於工作、家庭和自己的圈子…… 如果只看書或報道,你難免會有這樣錯誤的兩個印象:美國人當媽的不管孩子的事,孩子18歲後就出去單過,似乎與父母斷絕了關係;美國人結婚離婚很隨便。 其實美國的媽媽一樣地爲孩子操心,也想讓孩子上好的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也想讓孩子考上好大學,上了大學也會去學校幫他(她)租房;孩子到了結婚年齡還不結婚,當媽的也會張羅着給他(她)介紹對象;孩子有了小孩後也會去幫忙一段時間;孩子離婚,當媽的心裏也不是滋味,認爲離婚造成了大麻煩;另外,儘管美國人離婚率比中國的高很多,但不少美國人仍然願意與自己的伴侶白頭偕老,而且越是那些中上層的人,他們的婚姻似乎越穩定。 這些都不是統計數據得來的,而是通過與普通美國人的接觸所感受到的。在平常的交往中發現更多的一致後,美國人不會再認爲中國人是“異類”,而中國人也不會再認爲美國人是“例外”,這樣就會拉近兩國人民彼此的心理距離,隨着接觸的增多和加深,美國人不再會因爲很多中國人不信教就認爲中國是個不講道德的民族;中國人也不會因爲美國人信仰上帝而感到與他們格格不入。 彼此認知的改善將有助於中美兩國互信的建立。目前,人們談到中美關係深層發展的主要障礙時,一般都繞不開互信問題。中美缺乏互信給兩國關係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齟齬。論者言之鑿鑿地說,中美缺乏互信的主要根源是價值觀的不同。圍繞着互信機制的建立,談論最多的就是各種類別、層次的溝通、對話和交流。 顯然,民間交往是最自然、最廣泛的溝通、對話和交流,這種交流通過彼此認知的改善將有助於彌合價值觀的差距。就此意義上說,美國對中國公民開放旅遊,分享“紅利”的不僅是美國的旅遊市場,而且還有未來的中美關係。(張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該刊聯繫。 (來源:《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