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逢年過節發短信祝福已經成爲一種風尚,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到過節就會收到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祝福信息,其中三分之二內容重複;從收到的一堆信息中摘幾條精彩的,再“批量”轉發給別人。但是在最近這個聖誕和元旦,人們的手機非常難得地“消停”起來,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突然集體失寵。
家住南開區的楊先生從聖誕到元旦一共只收到6條短信,其中一半的信息似曾相識,去年就流行過,另一半是發信人自己寫的祝福、感謝之類的話。楊先生告訴記者,大過節的手機這麼安靜,一開始還真不適應,不時習慣性地拿起手機來看看有沒有新的短信息。原來打算找幾條精彩的短信給朋友、客戶發一圈,現在乾脆打電話問候或者有時間利用假期一塊兒聚會。記者詢問了三十餘人,大家都納悶怎麼聖誕、元旦收到的短信寥寥無幾,這節日短信怎麼一下子不時興了?
對此,社會學專家指出,節日祝福短信數量驟減,反映出人們對千篇一律短信的抵制。過去流行的節日祝福短信基本上都是從網絡下載的,很難滿足個性化的情感表達,祝福的效果大打折扣;收到信息後再找條別的給回過去,短信祝福成了程式化的“拇指運動”,有時甚至連發信人是誰都不知道。專家說,國家對節假日安排作出調整後,重要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放假,親戚朋友或同事同學之間可以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更多地團聚交流,晚輩看望長輩,學生拜望老師,大家可以歡聚一堂聚會暢談,真切的人際交流比發送缺乏個性、內容單一的短信能更有效地傳遞真誠祝福和親情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