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年『師生戀』 ——夫人眼中的馬克儉院士 隨著73歲的馬克儉教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省結束無本土院士歷史的消息不脛而走。昨日,記者采訪到馬克儉教授的夫人成復秀高級工程師,了解到她與丈夫一起走過的45年風風雨雨。她見證了馬克儉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成為我省第一位本土院士的磨礪歷程…… 同為工學院首屆師生 1958年,國內百業待興。貴州工學院(2004年8月並入新組建的貴州大學)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成立。 也正是這一年,19歲的成復秀懷著當一名建設師的夢想,從四川考入貴工,成為剛組建的土建系的首屆學生。同年,剛從湖南大學土建專業畢業的25歲的馬克儉被分配到土建系任教。兩顆懷著尋找同樣夢想的心靈,從這裡開始相識走在一起。 『那時我們一邊學習,還要一邊參與建設校園。』成復秀老人回憶,當年的工學院所在地還是一片農田和荊棘地,課餘時間,全體師生都得行動起來,義務平整土地,夯土坯磚建校捨…… 青年教師馬克儉要組織僅比自己小四五歲的學生們參加勞動。時間一長,這個沒有老師架子的老師更像師兄,和大家打成一片。而這位喜好學習和運動又不擺架子的老師,漸漸吸引了成復秀。 建築書籍成定情信物 1959年,馬克儉被派往浙江大學學習一年多,專修『鋼結構』,也就是他現在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一天,成復秀突然收到馬克儉的郵包,打開一看,裡面裝的是幾本建築設計方面的書籍。由於當時剛建校,這類學習書籍比較少見,這對學習建築設計的她尤為重要。接到這份特別的禮物,成復秀明白馬克儉的良苦用心,於是更加努力學習。每隔一段時間,成復秀總會收到一本本書籍,而她也不時給正在進修的馬克儉回信,探討學習心得,同時也給他加油,鼓勵他能學成歸來。 在你來我往中,兩人互相生出好感。不過那個年代對『師生戀』這樣的字眼還十分敏感,兩人只能把好感埋藏在心底。 1960年,學成歸來的馬克儉正式擔任成復秀的專業教師,教授建築結構課程。 風雨45年一路走來 畢業後,成復秀被分配到省建築設計院工作。1963年,兩人登記結婚,共同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直到文革結束之後,老伴纔逐漸產生了要乾出成績的想法。』成復秀老人說,為了讓自己的設計圖紙變成現實,老伴長期在外奔走,接手一些小項目免費設計。她記憶最深的一個項目,就是接手設計省總工會療養所的小食堂。為了節省建築成本,老伴作出大膽嘗試,在受力較小的部位,盡量減少鋼筋水泥用量,取得了很大效益。 但到底該減少多少纔合適,工程比較小的項目,用筆很容易計算出結果,但如果遇到大項目,計算起來就十分復雜。經過刻苦鑽研,老伴歸納出一系列簡便易行的公式,大大減輕了計算量。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老伴逐漸樹立自己在鋼結構領域方面的學術權威。 一票之差時,他選擇了堅持 2003年,馬克儉因一票之差無緣工程院院士後,家人、朋友都曾勸年近古稀的他放棄研究,安享晚年。成復秀回憶,可落選後的老馬,不但沒受絲毫打擊,相反卻相當興奮。他說:『當選院士只差一票就通過,這是對我多年研究的最好肯定!我要繼續努力。』 對於老伴當選院士,成復秀顯得很冷靜。『院士』這麼至高無上的榮譽,無疑是對他多年努力和奮斗的肯定,高興是自然的。但更多的是,她感覺到丈夫身上的責任更大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意味著他必須拿出更多創新的設計纔對得起「院士」二字,也意味著他的一生都將奉獻給建築事業!』 『我本來打算等他退休後一起到全國各地逛一逛,看來現在這個願望難實現了。』成復秀老人有點遺憾地說。 作者:本報記者徐子敬申紅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