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發展瓶頸 提高勘探成功率 提升油氣產量
科技創新助大港油田實現飛躍
“2007年,我們大港油田公司在油氣勘探和開發上獲得了重要突破,公司新增三級儲量2.14億噸,是年度計劃的225.3%;生產原油507.1萬噸、天然氣3.97億立方米,分別是年計劃的100.1 %和128%。這些成績的取得,靠的是什麼?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科技創新!這絕不是一句虛話,而是我們大港石油人實實在在的切身體驗。”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大港油田公司採訪,原汁原味兒地記錄了大港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周立宏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話。
大港油田始建於1964年,至今已有44年的歷史。一個時期以來,許多業內人士認爲,在歷經40多年的勘探開發之後,大港油田已經進入到發展的“中老年”,勘探開發的潛力越來越小。這種觀念制約着大港油田的發展。近年來,同屬渤海灣的冀東南堡油田,發現儲量規模達10億噸大油田後,令大港石油人感到振奮,振奮之餘是理性的思考。從地質角度上看,冀東南堡油田位於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與大港油田爲同一坳陷。地層、地質構造基本相同,這對大港石油人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在正視自己客觀存在差距的同時,大港油田公司更看到了自身的優勢,確定了“增儲10億噸、建設大油田”這一宏偉目標。應該說這是一個發展思路上的飛躍,體現了以何樹山爲總經理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雄心壯志。
大港油田要實現大的發展,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只有科技纔是大港油田騰飛的推動器。據此,大港油田公司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對大港探區岐口凹陷進行了一次“大面積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這一勘探非同小可。過去受技術、設備的限制,對地下的勘探比較粗放,猶如盲人摸象,影響了人們對地下構造、沉積和油藏的整體認識,往往形成片面的判斷。通過利用高新技術重新勘探,大港石油人驚喜地發現,大港油田的勘探潛力巨大。僅去年一年,他們就部署了91口探井井位,是過去5年的工作量。而且勘探成功率大大提高,由過去40%上升爲現在的60%以上,使勘探的成本明顯下降,效益大幅度提高。
在採訪中,記者欣喜地瞭解到,現在大港油田公司鑽井和以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基本打的是直井,產量低,效益差。而現在他們運用“黃金軌跡優化技術”,相當一部分打的是定向井,鑽桿在地下既可以垂着走,也可以斜着走、平着走,還能拐彎。常常是一根鑽柱像串糖葫蘆似的串過多個“產油點”,這就相當於投入一口井的成本,產多口井的油。2007年,大港油田公司先後打出了13口百噸以上的高產井、高效井,其中港359H井初期日產能力408噸、港539-3H初期日產能力416噸,是直井平均日產量的幾十倍,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想象。科技成了大港油田公司提高油氣產量的一大利器,使大港油田公司成功地遏制住了產量一度下滑的被動局面,保持了油氣歷史新高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在大港油田得到更加充分的印證。近年來,公司領導始終把“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水平”作爲科技工作的重點,以科技項目爲依託,圍繞勘探開發生產中的技術難點,制定創新計劃,明確創新思路。爲了解決制約油田發展的“瓶頸”技術問題,公司確立了地震勘探技術、精細評價技術、油氣層保護技術、複雜結構井鑽井完井技術、水平井配套技術、三次採油技術、信息技術、節能新技術、安全環保技術等12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立足應用,重點攻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爲油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公司在科研上舍得投入,僅去年一年,在軟硬件和科研項目上就投資約2億元,佔全年銷售收入的2.5%。公司還特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建立了人才儲備庫,形成了完備的管理、技術、操作人才梯隊。2007年,公司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50項(145個課題),有12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申報技術專利15項,其中有5項技術已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
科技創新爲大港油田公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大港石油人對“增儲十億噸,建設大油田”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