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的最後幾天,通常都是學生的所謂“衝刺”時刻,一些教育專家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平緩中完成相關“作業”,切不可如同“暴飲暴食”一樣“狂做寒假作業”、“狂玩”、“狂購輔導書”,注重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 謹防一:寒假作業“突擊戰” 念初一的小孫這幾天還沉浸在節日生活的氛圍中,他的母親偶然發現,孩子的《寒假作業》幾乎沒有動過,小孫卻回答道:“急什麼,寒假還有好幾天,我會一掃而光的。” 據瞭解,寒假裏不少學生集中心思玩或走親訪友,將寒假作業擱置一邊,採取先鬆後緊,到最後拼命“突擊”的態度。建青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認爲,佈置寒假作業的意圖是讓學生有序學習,有複習、鞏固和拓展的意思,每天做寒假作業有利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如果突擊,一來與原來的佈置宗旨相背,二來對健康也不利,腦力勞動過度也不好。 謹防二:抓住假期尾巴“狂玩” “寒假只有最後幾天了,我準備約你和其他同學再痛痛快快玩一次,這叫抓住假期的尾巴。”一位男生剛敲開同學的家門,就發出了這樣的邀請。寒假前期“補睡覺”、春節中忙“走親戚”,寒假後期“玩一把”,不少學生準備在電腦上玩一把熱門的電子遊戲,有的想連軸看喜歡的大片。 對這種假期後期的“狂玩”,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質疑。明珠小學校長倪中華認爲,學生在假期中進行放鬆是必要的,科學合理的玩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但在後期進行“狂玩”,因爲玩得過分會適得其反。 謹防三:輔導書籍“一次性狂購” 父親因抽不出空,便囑咐女兒小辛自己到書店購買輔導讀物,“尺度”是:“不計錢數”。她到了書店,也不多看什麼,只要感覺與學習搭界的便買下。 臨近開學,適當買些輔導書籍,也在常理之中。但把整個學期可能需要的書“一次性”買斷,這樣的購法並不科學。中學校長盛雅萍說:“學科類的輔導書籍,究竟要不要買、怎樣買,是很有講究的,要有目的,有所選擇,而且不能光盯住幾門學科,現在一下子買得太多,有可能消化不良。現實的態度應是因需而購,爲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