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看到上下翻飛的兩根木棒在高蹺人手中“相擊”,卻聽不到聲音;肩扛500公斤寶輦的8名壯漢健步如飛,上坡下橋,寶輦卻一直保持水平位置;帶有情節的喜劇小品也成了傳統花會的笑料。操勞了一年的農民們在昨天的花會表演中秀開了絕活。
高蹺演出展現“三絕”
昨天下午,來到津南首屆民俗文化藝術節上,首先上陣的是高蹺表演中的第一絕“有聲棒”。只見在沒有任何鑼鼓伴奏的情況下,站在高蹺上的表演者舞動手中的雙棒,做出“蘇秦背劍”、“白鶴亮翅”、“玉帶纏腰”等高難動作的同時,手中的雙棒相擊。接下來的第二絕則是“無聲棒”。只見表演者手中的雙棒依舊上下翻飛,套路如常,勁道如常。但令人詫異的是明明看到雙棒相擊,耳邊卻再也聽不到棒聲。原來,經過多年訓練的表演者在兩棒相擊的瞬間將力道撤去,兩棒之間僅存一韭菜葉寬度。第三絕看似簡單,其實對於表演者的“硬功”要求更高。在名爲“雙飛燕”的表演中,雙腿帶動雙蹺交替慢起慢落。每次一條腿高高擡起時,表演者的全身重量都要落在一根高蹺上。單蹺落地時,表演者還要做出各種飛翔的動作。
槓箱表演笑聲不斷
在另一片表演場上沒有陣陣的喝彩聲,而是不時爆出震耳的歡笑聲。這道花會沒有鑼鼓、音樂伴奏,而是由幾名分別扮成縣太爺、太太和喊冤者的表演者組成的表演團。雖然劇情只是由喊冤者攔路和縣太爺問案兩部分組成,但由於其間三人的脣槍舌劍、插科打諢、不恭調侃,加上熱情羣衆的“友情客串”,使得這道花會滑稽詼諧、妙趣橫生。等到太太被責問、奚落到狼狽不堪時,人羣中爆出陣陣笑聲。
瞭解得知,由於演員一直在箱內、箱外及槓上進行表演,所以這道花會名爲“槓箱”。經過多年演變,表演者在節目中加入了許多現代小品或者化裝相聲的笑料,還在演出中與羣衆互動。這也是葛沽花會中唯一語言類絕活。
寶輦出行再現絕活
民俗文化節中,寶輦出行是一道重頭戲。重達500公斤的寶輦被八名壯漢穩穩擡起,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隨着寶輦前兩名指揮者的一聲令下,八名動作一致的擡輦者一齊健步如飛快速向前跑去;一聲“停下”的命令下達,八人又齊刷刷地停了下來。接下來的走“8”字形、原地360度“轉輦”、“龍蛇形”、“上下橋”表演過程中,八名擡輦者肩上的寶輦始終保持水平和平穩,真是上下不顛簸、左右不搖擺、前後不晃動。沒有多年的磨合,完成這樣的表演顯然是不合能的。
此外,在昨天的民俗藝術節上,市民還觀看了諸如舞龍、小車會、旱船等多種傳統花會表演。舉辦者表示,其中像寶輦出行這樣的花會已經有600多年曆史,在當地流傳了十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