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羚羊』造假照片
『張飛鴿』涉嫌造假
幾個月來,華南虎照真偽之爭久拖未決,『周老虎』還未塵埃落定,又出了『劉羚羊』、『張飛鴿』。網友熱熱鬧鬧『打假』的同時讓人不免深深地遺憾:新聞造假屢禁不絕,下一個會是誰?
近期發生了一系列新聞圖片造假事件:《影響2006•CCTV圖片新聞年度評選》銅獎作品《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闢生命通道》被網友質疑使用電腦合成技術,並被證實造假,該作品作者劉為強、所在報社《大慶晚報》、主辦方央視公開致歉。隨後,網友又把目光轉移到2005年首屆『華賽』(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金獎作品《廣場鴿接種禽流感疫苗》,質疑其存在造假成分,該作品作者張亮聲稱『絕未作假』,而曾任首屆『華賽』評委的蔣鐸現身網絡,就『沒有看出圖片造假』向公眾致歉。接著,『金鏡頭』獲獎者自曝《為什麼不回家》造假,作品《喜馬拉雅的槍聲》被指文字表述失實,作品《北京的交通》被指文不對題……
新聞造假一直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不論是文字新聞還是圖片新聞。《非典時期的婚禮》、《中國農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去年的《紙做的包子》、《史上最惡毒後媽》、《香蕉致癌》等等,均因造假在當時引起轟動,造成負面影響。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什麼原因使一批新聞工作者違背職業操守去弄虛作假?筆者認為原因有二:第一,追名逐利,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違背良心之事。一張照片,一篇文章足可以成就一位記者。小成本大利益,加之僥幸心理,使得一批新聞從業者鋌而走險。第二,與壓力有關。劉為強,這位滿懷熱情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露宿青藏高原,吃著壓縮餅乾,等待藏羚羊。因為『瞬間不是那麼好趕』,他最終作出了最不明智之舉。
如何杜絕新聞造假?如何淨化輿論環境?
第一, 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加強行業自律。新聞工作者應該用自己真實的作品去感染受眾,爭取榮譽,而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沽名釣譽。這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
第二, 攝影比賽等國內新聞獎項評選,應加強權威性,嚴格評審制度。『劉羚羊』就暴露出評審漏洞,一篇ps(通過電腦軟件修改)作品,為什麼能獲獎?為什麼能逃脫層層評委、業界精英的慧眼?評委在短時間內從海量作品裡評選優秀作品,他們的確無暇顧及照片是否經過技術處理,這就使一些造假者鑽了空子。因此,新聞獎項評選應建立更為完善的評審制度,可以把作品在網上公示,請廣大網友『拍磚』,也可以請專業人員對參評作品提前進行技術鑒定。現在先頒獎、後質疑、再撤獎的『流程』不僅無法杜絕新聞造假,更使評審機構喪失權威性。
第三,建立嚴格的調查機制和嚴厲的懲戒機制。『劉羚羊』是2006年的獲獎作品,直到兩年後纔被『挖』出來。兩年中不是沒有人質疑其真實性,而是調查不力,不了了之了。『張飛鴿』事件作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如果不進行嚴格的調查,其結局也只能重蹈『周老虎』覆轍,懸而未決。因此,相關評審機構和當事人所在媒體應該主動承擔調查研究工作,還事件一個真相。此外,還應該建立嚴厲的懲戒機制。如今,同樣是造假,結局可能會天壤之別:『劉羚羊』在短短一周內作者、報社、主辦方公開致歉,作者被解職,遭五大圖片網站『封殺』,報社總編輯引咎辭職,其雷厲風行的處理方式,令人稱快。而更多的造假事件,造假者並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有的甚至仍活躍在原工作崗位上。因此,新聞界應該建立一種統一、嚴厲的懲戒機制,來遏制造假歪風。
第四, 請『愛找茬』的網友繼續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這一段時間的新聞照片造假事件,基本上都是網友指出來的,草莽間藏龍臥虎,網民力量強大,應繼續發揮廣大網友的監督作用,只要是善意之舉,就應該提倡。
總之,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從這一系列造假事件中引以為戒,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文/周華婷)
|